[转载]【请您鉴赏】我收藏的古钱币
(2020-10-22 17:08:10)
标签:
转载 |
秦半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常平五铢(背七星双剑纹)——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554年)铸。采用了当时的铜母范叠铸技术,铸造得非常精良,文字流畅优美、版式划一,玉篆体钱文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郭合一,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是中国钱币史上最精美的钱币之一。因"常平"有"平安常在"之意,很多收藏者取其吉祥寓意,常携带在身边作护身符使用。
开元通宝(背上月纹)——唐代货币。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钱,因而“通宝”是从唐代开始才有的。最初的“开元通宝”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据说,“开元通宝”背上的月纹是杨贵妃的指甲印,这批钱币还掺有黄金。“开元通宝”是唐代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
顺天元宝(背上月纹,背下“百”)——中国古钱一百珍之一。唐朝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叛将史思明攻占洛阳,自号“大燕皇帝”。 因军事上不顺利,到处被唐军围追堵截,便迷信于“得壹”钱是不祥之兆。这样,很快就废止并收回了得壹钱,新铸“顺天元宝”钱。尽管推行新钱,但经济仍旧没有好转,百姓苦不堪言。761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
乾封泉宝(背“天府”)——五代十国时期楚国马殷铸币,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马殷(公元852年—930年),河南人,曾被唐任为潭州(长沙)刺史,武安军节度使。不久,后梁灭唐,被封为武穆王,号天策上将军,开天策府,都长沙,辖湖南八州及广西东部地区,始建楚国。仿唐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钱名自铸钱行用。在形制和钱文上均与唐铸乾封泉宝钱不同,楚马殷铸品形大而背多有文,如“天”、“天府”等。历谱所载,乾封泉宝背天、背天府钱,主要以铁钱为主,铜钱极为罕见。
泰和重宝——大金国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铸。钱文篆书,由文学、书法大家党怀英所书,字体清纯典雅,美不胜收;形制精美,为金钱之冠,素为历代藏家所珍爱。
保宁通宝——辽代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的铸币,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极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钱文右旋读,书体隶兼八分,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可谓影响了整个辽一代钱风。根据相关资料、图谱及所见所闻,保宁通宝平钱的统计存量大约在数十枚之内,是辽钱中的稀见品之一。
大观通宝——北宋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1110年)铸造,钱文由宋徽宗赵佶所写,他的书法称"瘦金体",挺拔秀丽,在钱文书法上堪称一绝。“风流天子出崇观,铁画银勾字字端。闻道蜀中铜货少,任凭顽铁买江山!"诗中描述的便是宋徽宗传神的瘦金体。徽宗早年继承帝位,崇尚书法绘画艺术,却不善理国。他自己则御书亲题其中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重宝等钱文。御书钱钱文精美,铸造技术高超,为历朝之冠。
绍熙元宝——南宋光宗皇帝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铸造,版式有小平,折二等铜、铁钱。均为纪年钱,有背"元","二","三","四","五"等。铸工较其他南宋钱币为优。"绍熙元宝"铁钱背有纪监及纪年文字,有背"春","光","定","春五","汉","同二","光二"等。另光宗朝还铸有"绍熙通宝"钱。
大元通宝(巴思八文)——元武宗海山,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铸,非年号钱,为古钱珍品。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国际音标"和"世界语",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
八思巴文属拼音文字,共有41个字母(脱胎于古藏文字母),字数只有一千多个。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为国字颁行全国后,其推广却受到很大阻力。除政治和文化传统因素外,主要是因为这种文字字形难以辨识,再加之在有的地方使用时还仿效汉字篆书的写法,这就更加剧了识别的难度。因此虽然元廷屡次下令用八思巴文"译写一切文字",但民间还是用汉字。所以,八思巴文最终还是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
至正通宝(背蒙文“午”)——元朝顺帝至正年间(1341——1370)铸行,品类繁多,但规律划一,钱文端庄秀丽,背穿上记年或记数用蒙文,以背穿下有无汉字记数可将至正钱分为三大类,地支记年钱,穿下无汉字,穿上蒙文为寅、卯、辰、已、午五个地支记年字。
洪武通宝(背上“鄂”)——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铸币。此枚为洪武钱中的珍品,即当五型,背"鄂",湖北局所铸。丁福葆《历代古钱图说》中载入,其时(上世纪三十年代)价值八十银元,乃为其载入的所有洪武钱中价值最高的几式之一。后人续其所载,阅华光谱编著2004年出版之《中国古钱大集》,其定级甚高,并明确批注曰:"传世仅二品"。
【背景】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明朝时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而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铸之钱也都没有元宝钱文。
雍正通宝(背"天下太平")——自乾隆以降,各帝年号皆有发现。天下太平宫钱很早就见于著录,如清代钱币学家鲍康所著的《大钱图录》就有收录,并考证"奉先殿所用各袱四角皆坠此钱,遇列圣生时,则更易新建元铸者。"意思是故宫奉先殿里的包袱上都坠着这种钱,每到先皇驾崩,新帝即位则改铸新的年号天下太平钱以顶替旧物,所以每一枚宫钱又见证新帝的登基,其历史文化内涵是其它行用钱、开炉钱、民间花钱不可比拟的。
宫钱与民间花钱的最大区别在于铸造工艺,由于宫钱为皇家所用,铜质至少达到六炼以上,颜色金黄,抚之细润,式样必合规制,大小、文字必经严格审核;铸造不惜工本,与铸造粗率者有天壤之别,甚至比很多行用母钱还要精美漂亮,因此宫钱特殊的历史含义及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成为历来钱币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宠儿,经久不衰。
厂平一两——由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吉林厂平一两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已是钱币收藏家梦寐以求争相追寻的顶级珍品,因为该币不仅是书法家吴大征所书字体的秀美,尤其重要的是该币由中国首次自行设计,自行雕模,并采用自己的造币土机器压制的官方机制币,是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开山鼻祖,该币名副其实的改变了中国货币制造自古以来沿用了几千年的浇铸工艺的落后状况,而且具有中国货币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地位。
由于光绪八年(1882)吉林局所监造之“厂平壹两” 试铸币未能顺利流通、但从中汲取许多宝贵之经验,经检讨、改进,终于二年后(1884)再重新奉批开模铸币,称之为「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厂平壹两」试铸币。该币目前被世间“公认”为大清最早被认证(奉批核可)之机制币,除了这个名誉头衔封号外,更具有意义的头衔应为:“大清最早为慈禧太后庆生祝寿的庆典纪念币”,因为这年正是慈禧太后五十大寿,钱背正上方就雕有一篆书“寿”字。
天国(背"通宝")——清朝后期由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政权所发行的货币。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铸,应属试铸,不久即改铸"天国"背"圣宝"钱,存世罕见,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国"字缺一点,是当时的特殊规定,洪秀全认为世上唯有上帝为大,上帝之下最高的是王,所以,四界之内一个王就是国。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
丙午年户部造大清铜币(二十文,中心“鄂”)
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当二十文铜币
【我的微信号gyx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