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叮当快药不仅仅是快,将构建健康服务生态圈

(2017-01-05 16:06:00)
标签:

科技

互联网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c4f497e9223422652be56a1187faa4c8x640x427x21.webp


叮当快药在2016年12月28日逆势获得了知名投资机构同道共赢3亿元A轮融资,给行业重新注入了一股新的信心。


唆麻很好奇,这样看似一反常态的大手笔投资,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唆麻专访了拥有十年线下零售经验和九年互联网经验,曾任天猫运营总经理的叮当快药新任CEO王立成先生。


 

潜在的大生意

 


在听了王总一番分析之后,唆麻算是对这背后的路线图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首先,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老龄化,医药行业实际上正在成为一个朝阳行业,这是社会因素带来的一场剧变。


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是医疗要素市场化。


从国外来看,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早已实行“医药分离”——也就是把医生的服务费都包含在看病花费中,医院并不通过卖药来养活医生,病人可以拿着处方去外面的药店自行购买,而中国正好相反,以药养医情形还比较严重——挂号便宜,但药卖得贵,药品的流通利润空间极大地被医院吃掉。


不过,随着中国医药政策的放开和互联网加速发展,医药分离的进程可能会加速。一旦售药职能从医院里解放出来,对药店将是重大利好,叮当快药也能满足更多的消费者需求。在美国这样的市场化国家,药品零售领域就足以支撑上千亿估值的企业,中国显然也有这样的机会。


如果再去细看发达国家药房的收入结构,会发现他们并不只做卖药这一件事儿。


在美国药房里有五六类商品,处方药只是一大类,第二大类是药妆,比如面膜、护肤品、身体乳等,第三大类是健康食品饮料,比如果汁、红酒。第四大类是保健食品,第五大类则是个人家庭护理用品,比如纸尿裤、痱子粉等等。


其实,这背后体现的“未病先养护”健康理念,跟中国人传统的“先得病再治病”的观念不太一样。不过,随着时代变迁,注重健康也在中国年轻人中间逐渐流行起来,推行健康管理的时机愈发成熟起来。


 

当潮水退去,真正的弄潮儿留了下来


形势对叮当快药越来越有利。


据王立成透露,其实投资方在两年前就认识创始人杨文龙先生,也考察过这个项目,当时没投是因为看不懂,两年过去了他们再看后台数据和行业口碑,会发现叮当本身很有社会价值,而且有了一定布局。


“投资并不是只是投某种商业模式,因为商业模式在不断地修正,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市场格局在变,国家法律法规在调整,消费者的需求在改变,所以投资的核心是投创始人,杨总的商业判断和资源整合能力,从渠道建设、品牌建设、互联网化到新零售模式的探索,都是走在时代前沿的,这是最宝贵的。”王立成说。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资本看好叮当快药的逻辑,本身也充分说明,在医药O2O领域,仍然有大量痛点没有满足。


正因为解决了痛点,并不需要通过大量烧钱来满足“伪需求”,今年11月,上线不到两年,叮当快药就在北京市场率先盈利,并且日订单突破两万单,这是目前医药行业中唯一实现盈利的送药O2O。这足以说明,在狂热之后,市场泡沫挤干净,反而具有生存能力的企业留了下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1c2b4fc0b79233f51ef7096ccbcd85b1x547x360x23.webp

王立成充分地看到了这个产业正在发生的裂变,以及所带来的机会。


他认为,今天的消费者刚刚走出PC时代,“颗粒度”还比较大,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者对自己身体有了更多了解,他会越来越找到相对垂直细分的品类和品牌去做选择。


大气污染也在加速培育用户新的消费习惯,在雾霾频发的地区,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既可能加剧病情,也会让出门这个动作本身也成为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因此,2016年12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严重的雾霾天气,叮当快药就送出20万份免费口罩。


“快药”看似痛点比较小,但实际上对于很多正在生病急着用药的消费者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如果一位妈妈的孩子发烧了,而老公在上班,这时候她需要买退烧药,她很难把孩子放到家里面而独自一人去买药,也很难抱着孩子去。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微小的需求点,但王立成就是在这样的裂缝中找到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更加细化地来看,叮当快药不仅希望满足急需用药的需要,实际上,叮当快药还瞄准了一个需求更为庞大的领域——日常保健和慢病管理。


而这恰恰是大量业内人士所忽视的领域,但可以想象,一旦切入这个领域,服务的链条实际上被拉长了,消费频次将会大大提升,一旦叮当快药和用户发生高频互动,想象的空间也就大增。


因此,王立成非常笃定地看到,“第一,对于健康管理,我们是坚定的,第二点的话,我们要把医院不干的另外两件事情做到极致。一件事情是到家,一件事情是到店,我们也正在规划叮当的智慧药房,不久后会上市,你走进这种新型药房,会发现跟所有药房都不一样,它提供的商品跟服务非常独特。”

 


 

叮当快药怎么布局?


但是,如果要抓住时势带来的这些机会,叮当快药要做什么呢?


王立成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轮廓,根据他的介绍,业务大体分为三部分,一块是线下布局的智慧药房,第二块是从线上入手的APP叮当快药,也就是用O2O方式进行配送,通过互联网把用药需求对接消费者附近的门店。而除了送药,品类也会扩大到“非药”,比如面膜、牙膏、阿胶糕。第三块是一种B2B业务,也就是把阿胶这些商品批发给同业态的连锁店,叮当快药在这个过程中输出供应链和流程管理能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2017/682972bc7b82a7c30e6f4d29d2c45ae1x547x365x21.webp


谈到医药O2O,很多人浅显的理解就是送药,但王立成却从中看到了送药的核心——实际上是依托于到家的全品类服务。


虽然目前以“快药”中的“快”做切入点,但叮当快药远远不止于立足于“快”,在王立成眼中,到家服务可以拓展很多,比如拓展挂号、医护到家,这样才算是把“到家”真正做到极致。


所以,王立成认为,另一个重头戏,则是“到店”。


举例来说,叮当快药会帮有需求的消费者连接到中医,经过中医问诊才会去买中药,随后会产生电子处方,直接录入系统,再帮消费者去抓药,甚至还能帮用户煎药,煎完以后再送药上门。


一旦连接了中医,叮当快药此时会变成一个医疗版的大众点评,用户能看到每一个中医所获得的评价,以及附近有多少个中医诊所,哪一名医生擅长什么,都一目了然。这就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让专业、价格和服务变得很透明。


王立成认为,叮当快药所要做的,“就是把原来不透明的东西慢慢全部进行透明化,把原来不方便的东西慢慢全部方便化”——这也是叮当快药眼中的极致。


到店实际上也是在为B端赋能——现在开家诊所,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被租金吃掉了。如果附近的假设一个诊所覆盖只有两公里,有了叮当快药的引流,可以把6公里内的消费者也吸引过来,相当于扩大了单体店铺的服务半径,能极大地增加门店收入。


试想,纯粹靠线下的药房,其实无法和诊所产生连接效应,而如果纯粹靠线上,让中医上门也不现实,涉及到人身隐私和安全的问题,服务效率也并不高。而叮当快药用连接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点,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王立成希望以一种共享精神去做连接,并不仅仅是把消费者全都引导到自己的药店里,而是有可能把消费者引导到某一个中医诊所,从而完成了从问诊到送药的闭环,免除了消费者来回取药和等待的不必要消耗。


当然,叮当快药连接的远远不止是药房和中医,叮当快药还打算去连接挂号、药师咨询、医护到家和中医按摩理疗等多种服务,下一步甚至还会有连接智能穿戴和保险产品的可能。而核心就是王立成口中的“立足于两点,一点是到家,一点是到店,把这两点做透。”


到店的意义在哪里?王立成指出,全国四五十万家药房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小,既没有提供独有的商品,也没有提供独有的服务。这恰恰是叮当快药希望升级的领域。


王立成打算把目前线下药房的运营管理进行标准化,升级传统药房那些“夫妻店”的陈旧做法,从商品、配送服务、系统、客户的不同维度,进行标准化,再把成熟的经验加以推广。


一旦把到家和到店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方便。也给中医诊所这类医疗保健机构带来了客流。


不过,王立成谈起自己加入叮当快药的缘由时,并没有上面这么多理性的分析,多多少少是出自于一股冲动和使命感。他说,“50%的原因是因为创始人杨文龙很有人格魅力,感动于他的热情就加入这项事业了”。


另外50%的原因是因为认可叮当快药的社会价值和连接场景的巨大可能。“如果叮当做的是一个纯线上生意,我觉得已经没机会了,因为已经被大的流量入口占据了,而纯线下的门店也没机会了,这个行业不缺线下连锁店,而只有叮当目前的打法最符合我的判断,她是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以消费者为中心,把无限的场景给串起来了。”


但王立成并不担心巨头介入这个市场。对于到家,他认为,短时间其他大品牌很难切入,比如骑电动车28分钟内送到,这样的脏活累活对没有线下基因的互联网巨头来说非常困难,而对于到店,因为太垂直,要想一家家地谈下中医门店,这件事情巨头也不一定能做成。“所以我们会在一个相对小而窄的业务里,我们做成一个小的生态。”


至于如何赚钱,并不是王立成的首要目的,他认为,叮当使命就是引领极致的健康服务,而一旦想清楚了怎样满足消费者需求,就能很快树立口碑,自然就有流量,而所有烧钱的公司具备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没想清楚,“你只需要给客户创造价值,创造口碑。把各种服务一个个做下去,怎么可能不赚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