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解读的内涵(12):傲慢与偏见
(2023-03-05 17:46:31)
标签:
情感教育时评佛学 |
《天道》解读的内涵(12):傲慢与偏见
丁元英和韩楚风,两个久历江湖,已经修炼到一定程度的人精曾经针对王庙村扶贫项目有以下的一些对话:丁元英说:“乐圣公司有六千四百万的资产,从不涉足AV音响,在HiFi音响的市场占有17%的份额,这个公司号称自己只有矛没有盾,永远是进攻进攻,霸气十足。网上有人给乐圣旗舰音响起了一个江湖名字,叫孤独求败。”韩楚风说:“杀富济贫,是得找个有点肉的。可是就凭你这百八十万的资金,几个发烧友和一帮等待扶贫的农民,可能吗?”“乐圣是因为矛的锐利而无需用盾,我这儿是既无矛可攻也无盾可守。所以只能用乐圣的矛了。我想在北京摆摊儿,用柏林、伦敦、巴黎三个城市当托儿,让斯雷克公司当打手,让媒体、法院起哄,让伯爵电子公司落井投石。从乐圣公司的碗里化一点缘是有可能的,核心是在小聪明上,小聪明的文章做好了,就能诱导乐圣公司的大聪明,而潜伏在小聪明中的是大智若愚。”“私募基金是从狼嘴里夹肉,这回你可是拔刀见血了。乐圣公司是林雨峰的私人企业,他能放过你吗?”“光脚的溅了穿鞋的一身泥,林雨峰是虽败犹荣。仁者自有公论,如果因为这个他杀了我,那就得给自己立块无字碑了。写什么都寒碜。这种死后还得穷名给冤家托牌位的买卖,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做不出来。真杀了我,我就当下随缘了。”
韩楚风说:“这盘菜可不是人人都能吃的,如果只是扒着井沿看一眼再掉下去,那可真是饱了眼福,苦了贪心,又往地狱里陷了一截啊。”丁元英说:“所以这事得拆分成发烧友的公司和农户生产两部分。允许几个股东扒井沿,能不能爬上来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对于农民,从基础设置就不给他们期待天上掉馅饼的机会,我救不了他们,我能做的就是通过一种方式,让他们接受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能救他们的只是他们自己。”“你是农村的地盘上和农户打交道,如果不把农户纳入到公司的统一管理,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怎么控制?各个方面的利益和矛盾怎么解决?”“不能管,一管就死了,连解决问题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讲?”“农户生产,农民得从吃饭睡觉的房子里挤地方,得呼吸油漆的有毒气体和立铣打磨的有害粉尘,这里边有劳动时间的问题,有使用童工和老年工的问题,有社保、劳保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农户能拼的是什么呢?就是拼在不是人呆的地方,干不是人干的活儿,拼的就是不是个人儿。如果纳入了公司,公司在法律条款面前是一天也活不下去,农民马上跑过来跟我说,这个睡觉的地方太挤了啊,那个干活的地方很不舒服,所有的矛盾都会转嫁为农户跟公司的矛盾。那时候就不是产品质量和成本问题了,是怎么伺候好这些爷的问题了。”“一管就掉到坑里了,有道理啊。可要是不管,那不乱成一锅粥了”“农民也不是铁板一块,这个矛盾没了那个矛盾又出来了。没事,有利益驱动着,让他们自己管自己,用小农意识治小农意识。”“怎么个治法?”“在各道工序的农户之间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的买卖关系,从毛坯板到成品板,这里面有若干个环节,一个环节制约一个环节,都是现金交易,谁出了问题谁承担损失,不影响别人的利润,允许他们有一个出次品抬高价的这样一个过程。是市场去纠正他们,让经济杠杆去解决成本和质量问题,这事不适合学院派的打法,我这是不入流的野套路。”“法无定法,存在决定意识。有道理。”
从丁元英和韩楚风的对话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丁元英早已把未来会发生的一切都想清楚了。因此,他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操作都是在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为了将来的结果能够顺利达成,他客观分析了农民阶级的做事方式和固化的小农意识,并相应的设计了适应农民的游戏规则,以保证计划能够高效的执行。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敬佩丁元英的智慧。一个能够走向真正成功的人,一个能够超脱于自己所处阶级的人,需要一个最基础的能力——不要轻易的决定一件事,在做出决定之前,要尽量把未来可能会遭遇的情况分析到位,并由此做好应对的方法。一旦做了决定,就要不折不扣的去执行。
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丁元英那样缜密的思维,能够在事先料定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风险并做好处理突发情况的预案。但是,我们可以保持谦虚的态度。一个从骨子里保持谦虚态度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听从他人意见,行事谨慎的人,也应该是一个能够在遇到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清醒思维的人。丁元英和韩楚风具有高于一般人的思维,但他们始终是谦虚谨慎的人。从上面两人的对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两人做人做事绝不傲慢,如此才保持了遇到事情的冷静。而林雨峰却不是如此。
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中描写林雨峰持股60%的乐圣音响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非常注重保护员工利益的公司,这可以从林雨峰给员工的待遇得到说明。林雨峰虽然持股60%,但是他却按20%给自己进行利润分红,剩余的40%则悉数分给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正是这种独特的分红模式,使得乐圣公司十分具有凝聚力。因此,在中国音响市场受到欧美企业的严重冲击下,乐圣依然独占鳌头,在音响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基于此,林雨峰十分自信,因此,才有了“乐圣只有矛没有盾,永远是进攻进攻”的口号。所以,在长期的自信加持下,林雨峰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思维。在这样的思维影响下,林雨峰思考问题便有了惯性,这种惯性就会形成对事物的傲慢与偏见。一个对世界充满傲慢与偏见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必然会很片面,相应的做出的决策也会有极大的偏见。丁元英正是因为看中了这一点,才果断选择狙击乐圣,从乐圣的嘴里化缘。
事情果然如丁元英预测的一样。在接到格律诗公司采购乐圣旗舰套件时,下属及时把不正常的采购现象汇报给了林雨峰。林雨峰接到下属汇报时,没有展现出商人的敏感和谨慎,也就没有做详细的实际调查,最后就草草做出了决策。当林雨峰不成熟的决策被执行后,他就已经不可挽回的进入了丁元英所设计的商业陷阱之中,丁元英所要达到目的的关键一步也就形成了。
林雨峰最终因为自己的傲慢与偏见而走向失败,走向不甘心的死亡。可以说《天道》中的林雨峰是个悲剧。他的悲剧在于性格的傲慢与偏见导致了盲目的自信与不可商榷的强烈自尊。那么,当因为傲慢与偏见导致的屈辱袭来时,他的自信与自尊也必然会被撕得粉碎,因此,他只有选择去死,在他的世界里,体面的死亡是他对自己自尊最后的维护。
林雨峰以一种极具争议、极具悲壮的方式离开了人世,但他留给我们芸芸众生的教训却没有离去。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即使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依然是普通人,依然具有普通人身上的种种缺点。因此,无论任何人,只要你承认你自己是从母亲的子宫中出来的,你就不能太过傲慢。傲慢就像一道深不见底的沟壑,只要掉下去了,就很难再爬上来。古往今来的历史无不证明着这一道理。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是一个极其强大的诸侯国。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晋国国君一系列失误的决策,导致晋国公族急剧减少,如此晋国国君的权力被逐步削弱,最终,晋国的权力被六卿掌握。这六卿便是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卿都拥有自己的武装和地盘,相互之间攻伐不断。势力较小,实力较弱的范氏、中行氏相继被灭。留下来的四卿中智氏最强,韩赵魏单独一家均不可以与之对抗。面对这样的局面,智氏卿族的宗主智伯非常傲慢,非常狂妄。面对残存的韩赵魏三家,智伯首先向韩氏开刀,问韩氏卿族的宗主韩康子要地。最终,韩氏为了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给了智伯一个万户之县。智伯非常开心,于是他很快又向魏氏卿族的宗主魏宣子要地,最终,魏氏基于与韩氏同样的考虑,也给了智伯一个很大的县。由于向韩氏和魏氏要地的过程及其顺利,智伯变得更加傲慢,更加目中无人,于是,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目光对准了赵氏。赵氏卿族的宗主赵襄子是一个极具魄力的人,是一个非常具有政治眼光的人。他很清楚,赵氏和韩氏、魏氏不同,赵氏的实力仅次于智氏。只要赵氏妥协,智伯就会觉得韩赵魏三家都是软柿子,他可以肆意去捏。那么,赵氏距离灭亡亦不远。于是,赵襄子决定不给智伯土地,而是与智氏开战。赵氏的中心在晋阳,也就是今天山西太原。不出赵襄子的预料,智氏很快带领本族势力与韩魏势力进攻晋阳。在攻取晋阳的过程中,智伯下令,利用涛涛的晋水水淹晋阳,晋阳很快就可能撑不住了。面对这一情景,智伯愈发傲慢与狂妄。他竟然当着韩康子和魏宣子的面说他可以用汾水淹没魏氏卿族的中心城市安邑,绛水可以淹没韩氏卿族的中心城市平阳。这个时候,韩康子和魏宣子倒吸一口冷气。最终,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一起灭掉了智氏,这一年是公元前453年,从这一年开始,晋国的权力落到了韩赵魏三家手里。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三家分晋完成,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为什么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智伯过于傲慢,过于狂妄。智伯和林雨峰一样,也说过一句非常狂妄的话:“难将有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一个人有足够的资本,自然可以傲慢,自然可以狂妄。但这种傲慢和狂妄一定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过度的傲慢,总让人产生一种难以拒绝的偏见,这种偏见便是:天地间唯我独尊,舍我其谁。在这样的世界观指导下,总是不能够立体全面的看待一个人一件事,那么人生的悲剧也就不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