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婷 听课评课:四年级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

(2016-12-11 10:42:21)
标签:

吴婷

听课评课

分类: 市桥富都小学

广州大学师范生实习支教听课记录简表

     吴婷 汉语言文学 1312100085

学科

语文

教学内容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陈文娟

班级

四(4)班

听课时间

 12   月  8 日 星期

支教生签名

吴婷

其他听课人员

黄玫玫、曾文琪

               主要教学过程(不够可附页)

瞬时思考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20世纪是一个人类靠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世纪,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了,在20世纪一百年取得的成就比人类历史上百年的总和还要多。

      那接下来老师就跟同学们一起到20世纪这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中走一走、瞧一瞧,看看科学技术究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二、细读文本,重点感悟

师:翻开课本第143页,齐读第34自然段,边读边划下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一)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在上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

(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汽车的,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2、 如果是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那我们的祖先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3、 重点分析句子: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提示:“千里眼”的特点是_____,今天的“千里眼”是______;“顺风耳”的特点是_______,今天的“顺风耳”是_______;“腾云驾雾”是指能______,在今天“腾云驾雾的神仙”是__________。)

4、 第三自然段把农耕社会和20世纪的生活条件放在一起,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说明了什么?

5、 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些巨大的变化:

重点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示:多读几遍体会其中的意思:体现了20世纪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给人们带来的惊喜。)

(板书:变化:大、快、多)

(二) 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学习了第三段,我们感慨到20世纪的变化真多啊20世纪的变化真大啊!那同学们能说一说:

1、 课文里面提到的20世纪科学技术成就都有哪些呢?

(找出第四段第一句读一读,注意使用了分号,进一步区分“发现”和“发明”。)

2、 小组讨论: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写作手法:举例子;好处:更加具体准确地说明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3、 20世纪的巨大成就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体验呢(人类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你说一说,读一读。

(引出“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物质生活”,说明通过现代人类跟过去王公贵族的生活相比较,更加突出了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益处,有了科学技术,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

4、 你还能举出哪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科学技术成就的例子呢?(出示部分科学技术成就的图片)

(三) 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1、通过34自然段的学习,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了20世纪这100年里我们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便利了,请同学们来填一填,读一读:

________使得我们人类拥有“千里眼”;

________使得我们人类拥有“顺风耳”;

________使得我们人类能够腾云驾雾;

________使得人类的幻想纷纷变成现实;

________使得我们地球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究竟是什么使得我们的时代变得更加美好呢?

(板书:科学)

3、 面对我们今天这样良好的生活环境,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 说一说你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哪些遐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20世纪给我们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那同学们想不想去了解更多科学知识,去发现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事物呢?

      为了可以更好地去学习科学、探索科学,所以我们要有怎样的条件呢?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阳光评价

2、 完成第145页课后练习:小练笔(请爸爸妈妈或者长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吴婷 <wbr>听课评课:四年级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                                             科学         变化:大、快、多

复习导入,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感到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大大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并教会学生这种方法去举一反三,为其他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组合作探究,这是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展望未来科技变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业布置,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归纳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课后思考(评价与建议)

1、 在教学目标上,本节课基本达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抓住关键;

2、 在教学程序上,本节课以复习的形式导入,联系新旧知识;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思路清晰,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学生学习实际和年龄特点等,教学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课堂时间把控到位,但在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引导上还存在细节问题,应多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理念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多种形式地学习,也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学生学习。

4、 在教师教学基本功上,教具丰富,板书清晰明了,条理清晰,教态端庄,举止从容,与学生的互动情感很多,语言生动形象,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接受水平,快慢适度。

5、 在教学效果上,本节课教师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