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芳古镇之牌坊

标签:
胜芳古镇牌坊文化 |
牌坊约建于十七世纪明末清初年间,坐落于关帝庙门前,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四柱飞檐木结构建筑。每根柱子下部都有四块抱柱石,以两道铁箍将柱子包起来,抱柱石镶在石基之中,并无戗柱支撑。这也正是它的独到之处。这个牌坊高六米,上方柱芯有一块匾额,北面为“人伦之至”,南面为“护国庇民”。据传为明朝一王姓举人所书。顶部的两层飞檐,均为凹槽式木块咬合而成,无钉无榫,前后左右向开伸出四尺余,至飞檐处足有六尺之多,这个大帽子却以四棵直径半米的柱子撑起,没有斜戗,给人一种头重脚轻、摇摇欲坠的感觉。就是这样一座建筑,却不知经过了多少风雨、战乱、天灾,安然地矗在胜芳街道正中心。关于这座牌坊 还有一个故事隐于其中。 大约在1918—1920年之间,人们发现牌坊西面第二棵柱子已朽,应予以更换,可这在当时却是一难题:一是没有原图(特别是结构图);二是修筑之工匠无从可考。如果不修,有可能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后来工匠们一致推荐一位叫王玉衡的木匠,领班设法。这位木匠出身木工世家,木工活最精。粗的能拉大锯做棺材,细的能镟能雕刻(六十年前雕刻天安门模型去北京参展的史振清师傅就是他的徒孙),并能水旱两路木工活;油漆彩画、大漆、桐油样样精通。尽管是这样一位能工巧匠,但对这座牌坊却是一筹莫展。他整夜整夜地难以入眠。相传一天凌晨,他似醒非醒,见一位髭发皆白的老者向他走来,冲着他没头没脑的说:“要换柱并不难,只要顶住第X铉” 。说完老者便不见了。话音一落,王师傅猛醒,这似梦非梦的话仍回响在耳边,这时天还没有大亮,王师傅穿好衣服,跑到工地攀到柱子顶部,用手比划了一阵子,心中豁然开朗,等天明后,他让人用苇席围好工地(不许外人看),巧妙地把朽柱拆卸下来,麻利地换上了新柱。从此“活鲁班”的美誉便在胜芳传开了。虽然这仅是一段神话,但又何尝不是一段佳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