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浅论谢灵运、李白与天姥山的渊源关系
(2018-09-13 07:15:14)
标签:
转载 |
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起。现在我们在说,天姥山有多高,如果是自然界的天姥山,就是1000米还不到,你要把它增高一分也做不到,但天姥山的名声,不仅是自然的,更是文化的。那么文化的天姥山有多高呢,我讲四句话,可以概括它的高度。一句话,是中国是个源远流长、群星璀璨的诗歌的国度。从古到今,诗歌是个历史渊源十分绵长、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如果说中国是个传承五千年文明而不衰的文明古国,那么诗歌的地位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没有诗歌的国度,即使你再有钱,也算不上文明古国。而中国对于诗歌的重视,是从孔夫子就明确认识到了。他老先生一生述而不作,只做了两件事,就是整理了一部《诗经》,留下一句话,叫诗可以兴,就是可以激发情志,或者说可以比兴,它可以上天入地,可以古往今来,都可以在诗中发挥想象和使用才能。可以观,指诗可以观察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可以群,诗可以交朋友,以诗文会友,是文化人之间的雅事。可以怨,指诗可以讽谏上级,怨而不怒。近之可以事父,远之可以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同时他整理了一部历史,就是《春秋》,人们说,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他以历史记述评定是非,记录人类历史活动轨迹和事实真相。中国是个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历朝历代,皇帝可以更迭,孔子作为帝王之师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所以诗歌文化和史学文化是历史之重,每个朝代都要做这两件事。而到了唐朝,经济繁荣,迎来了诗歌的鼎盛期,故鲁迅有言,诗到唐代已经做完,这不是说,以后就没有诗歌了,而是说以后很难超越唐代诗歌所达到的高峰。所以我要说的第二句话是,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高峰期。而唐代诗歌的高峰,举世公认,是由李白、杜甫、白居易完成的,当然其他流派很多,但全方位地衡量诗歌水平,非他们三人莫属。而这三人中,我们不得不说,李白是首屈一指的,第一位的,虽然他自己极其不愿意作为诗人被后人纪念,正像王羲之不愿被作为书法家被后人敬仰一样。有个外国人说过一句话,这也是我今天要说的天姥山高度的第三句话。他说,在中国古代灿烂的诗歌文明有如浩瀚的太空中布满了璀璨的群星的话,李白就是那浩瀚的太空中群星中最闪亮的启明星。如果没有李白,中国古代诗歌太空中将黯然失色得多。李白的诗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直抒胸臆,仰望太空,雄心万丈,几乎不食人间烟火。从古至今,人类的心胸有多大,人类想象的空间有多壮丽奇伟,那么李白的诗歌就有多高多远多奇伟,世界上只有诗歌和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李白所以被全世界所接受,欣赏,仰慕,不是偶然的。所以我们说,李白又是唐代诗歌高峰中最杰出的诗人。李白的诗歌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语言文字,也不是偶然的,他即使置身于世界诗歌王国里,也有别人无可替代的地位。外国人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绕过李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了被李白所歌咏的天姥山,不小心被一个英国小朋友所吟咏,这是很正常的事。那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在李白众多诗歌中又是处于怎样的地位呢。根据为李白编辑诗文全集,而且按照他的活动轨迹,以编年体形式编辑的西北大学李白研究专家安旗先生(女士)所说,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诗篇有三篇(这里顺便说一句,研究李白专家,清朝的王琦是第一个集大成者,解放以后,就大陆说,河北大学的詹锳和西北大学的安旗可以说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被大多数李白研究专家所接受。可惜詹锳先生1998年已经去世,生前他一直担任李白研究会会长,他的《李白诗文系年》一直是经典之作,安旗先生是1925年出生的,今年也有93岁高龄),安旗先生与薛天纬等四人编辑出版了《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四大册,安旗先生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首长诗之一(另外二首是《蜀道难》和《远别离》),安旗说:《梦游天姥呤留别》不是游仙诗,这首诗必须同李白再入长安联系起来,同中国诗歌中从屈原到阮籍以游仙寄意抒怀的传统联系起来,就可以体会出诗中从入梦到梦醒的过程,那些可欣可羡亦复可惊可怖的幻境,实际上是李白奉诏入朝、待诏翰林、终于被放还山的经历。这一篇之警策,是画龙点睛之笔。我们今天只有同情地理解李白这位不但在唐代而且在世界诗歌史上也是杰出不二的伟大诗人的心胸和抱负,才能真正理解他至于剡中情结的难分难解。正像安旗所说:李白的每一次大的政治活动所遭到的失败,都在他的思想感情中掀起一次浙江潮,随着每一次浙江潮,李白在创作上就获得一次大丰收。以三次入长安为例,哪一次不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而每一次高潮之巅都是比兴言志的乐府歌行。如《蜀道难》之于初入长安,《梦游天姥吟留别》之于再入长安,《远别离》之于三入长安。它们恰好在李白生命的道路上形成三座里程碑,这一现象岂是偶然?这样说来,天姥山何其有幸,李白三篇杰构而得其一,仅仅据此以称剡中为李白第二故乡亦是可以的。
李白对于剡中的向往是情有独钟的,李白出川之初,即有“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之诗。安旗先生《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将此诗系年于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之时。李白青年出川,仗剑远行,意气风发,胸怀磊落,诗中直抒胸意,目标明确。此行正值秋风扫落叶之际,江边树叶凋落,视野开阔,与其胸怀远大,正相得宜,他愿以殷仲堪布帆挂于画家顾恺之之船借假还东,一路顺风而行,且明言,非因张季鹰见秋风起,思家乡吴中菰菜羹、鲈鱼鲙,自洛阳辞职归家,而因仰慕向往剡中名山而至剡县而去。值得注意的是,李白于诗中间二句用了两个六朝前贤名士高风亮节典故,这六朝人物事迹为他所向往,但最后落脚点却是直奔剡中。值得一说的是,这首小诗是年轻李白胸怀的写照,也表现出他独特的诗歌风格,秋天,万木凋零,又去国怀乡,本来应该悲戚的,但他没有,他诗中两句用典故而不着痕迹,明白如话。这寥寥短章,有如他人生志向的宣言书,说明剡中在他心目中地位崇高,谢灵运在剡中遗风,一直为他所倾倒。如今,天台人提出,天台山是唐诗之路目的地,如果说部分唐诗也许可以,但对于李白这样扛唐诗大旗的人,却不是这样。李白此诗目的地多么明确,是去剡中而不是天台。
那么剡中何处?这个建县于秦汉以剡溪闻名的越国蛮荒之地,原是山越民族的故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里土著民族被北方罪犯流放所取代。但东晋以后,因中原动荡,战乱不休,剡中被道书称为“两火一刀可以逃”的逃灾避乱福地。值得一提的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地区以残酷战争和社会动荡实行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晋室南渡,一路逃窜,当时皇帝在惴惴不安中求仙问道,风水学、预言学一代宗师郭璞成为炙手可热的皇室座上宾,当皇帝(晋元帝)问他,天下何时可以安定时,郭璞以预言三部曲作回答,称东北郡县有武名者,县名中带武字的,当出铎,以著受命之符。西南郡县有阳名者,县名中带阳字的,井水当自然沸腾。会稽当出钟,以告成功,上有勒铭,应在人家井泥中得之。这三件事后分别应验(晋陵武进县有人于田中得铜铎五枚,历阳县中井水自然沸腾,经日即一整天方止)。而太兴初,会稽剡县人果然在井中得一钟,长七寸二分,口径四寸半,上有古文奇书十八字,上面有会稽岳命(也有记为徽命的),其余的字当时无人认识。预言大师所作预言三部曲是一个整体,但最重要的还是这钟的出土,因出钟天下才告成功,结束动乱,后东晋建都建康,即今南京,实现暂时安定。而出钟的地方,就在今钟井村,就是今天新昌大市聚的桐中井村。当时属剡县,又属会稽。钟井村因此得名,被记入《剡录》中,又记入府志、省志、乃至国家总志中。另外,从《世说新语》记载看来,这里曾被北方世家大族所控制,当时许多剡令多由这些家族成员担任,谢灵运祖父、车骑将军、太傅谢安之侄谢玄曾在始宁县建造别墅(始宁县建于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析剡县北乡及上虞县南乡(今三界)置始宁县,故治在今浙江嵊州市三界镇。三国两晋南北朝均属会稽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始宁县。就始宁这县名而言,北方战火纷飞的时代,也给人心灵安慰,从始宁到剡中,再到天台,一路是令人向往的地名,因刘阮遇仙故事广泛流传,这里有条仙源之路),当时谢灵运祖父在始宁建别墅,虽然它只初具规模,谢的祖父就去世了。谢灵运出身显贵,为王谢大族成员之一,为人聪明,青年时期即以卓越才华声名卓著,尤以诗歌、书法被皇帝称为“二宝”名重朝野,但皇帝妒忌他的才能,政治上排挤他,外放他任永嘉大守,他对当朝深感失望,以营建始宁山庄,游山玩水,甚至放浪形骸以为抗议。他初次赴任永嘉太守,陆路交通,台剡间尚未贯通,只好从海上溯钱塘江而行,多走了几百公里冤枉路不说,历经海上风波,风险莫测,让他萌生了开辟陆路通道的念头,这就有了《南史》谢灵运传所说自始宁南山伐木开道直通临海,有了首次打通台剡陆路通道的豪举。正是这次开道,途经天姥山下,让他发现天姥岑这座自然界早已存在并被赋予瑰丽神话色彩的小而高的山,并被他写入诗中,从此让天姥山知名于天下。
谢灵运诗题为《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共和之》。全诗很长,限于篇幅,此处仅节录其中涉及剡溪和天姥山一段有云:
攒念攻别心,旦发清溪阴。
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
傥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
关于此诗的解释,不把它的前因后果和重要意义说清楚,不理解谢灵运此诗,也难以理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与谢诗的因果关系。
此诗共三十二句,八句一层,凡四层。此处仅引节录一段,为全诗第四层。作者力图从悲苦中振起,拟想舟至剡中,登游寻仙的情景以自遣。诗人不堪新愁旧悲转相交煎的心情,就计算起行程,明日从清溪出发,傍晚就可到达浙东名胜剡中,而后日清晨,就可攀登天姥山了。一旦在高出尘嚣的云霓中徜徉,归期就将不再考虑。也许此游有幸遇到接引汉代王子乔到嵩山为仙的古仙人浮丘公吧,那么就更要与从弟永远分手了。全诗在远游成仙的遐想中结束,又仍包含着对从弟的怀恋,这里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李白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但把天姥山作为歌咏的主体,而且也是学习谢灵运以告别书的形式写的。这里面是有一种契机的。唐朝是文学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但主流意识上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朝野都十分崇尚东晋名士之风,连唐太宗也要把王羲之的兰亭序千方百计弄到手,甚至作为陪葬之物,他们是把东晋高风人格独立自我解放作为一个朝代精神养料的。大佛寺有对联:东晋高风远,南朝圣迹南朝寺,盛唐翰墨香,一路风光一路诗。写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当然李白仰慕大谢小谢,一生低首谢宣城,更有他个性的因素在内。
谢灵运是极其仰慕曹植的,是曹丕的弟,他此诗体制酷学曹植的名篇《赠白马王彪》,王彪为植之异母弟,此诗则赠从弟惠连,二人都受倾轧,无法在朝廷存身,而作远游。灵运有句名言,说天下之才共一石,曹植得八斗,自己得一斗,余一斗让天下人共分之,可见灵运之心只折服曹子建,不但仰慕他的才能,更在于引为同病相怜的隔代知音。
值得注意的是,谢公开道,打通台剡甚至台越间陆路交通,不但是文人间游山玩水的轶事趣谈,于闽越交通史上也具有一定地位。明万历《新昌县志》收有明邑人吕光化《新城记》云:“刘宋谢灵运为永嘉太守,凿山开道,剡始与台通。从此兵寇出入,多由于此。而新昌屡遭战乱矣”。这是说它开道后的副作用。的确,接下去包括唐朝台州袁晁起义及剡西裘甫起义,此为兵寇出入之地。当时,作为谢公而言,目的是为了游山玩水、抄近路上任永嘉太守去的。从记载中“从者百余人,临海太守骇为山贼”可见开道者有百余人之多,这条路也有点像模像样了。
据谢灵运研究专家顾绍柏先生《谢灵运生平事迹及作品系年》考证,永初三年(422),谢灵运三十八岁出任永嘉太守,首次以水路去永嘉,而他登天姥山诗系于元嘉六年(429),谢45岁时。不但如此,谢灵运还徘徊剡中,其天姥山诗也成为较早提到天姥山的著名诗作,而且明确提出,天姥山为天姥岑。岑者,小而高的山之意。说明相对于北方名山大川,它自有其特点,也说明,此乃谢灵运亲至其地所作,而且最后两句,定位了它在人们心目中高入云霓,与天相接,可以此升天成道的道家色彩。因此,谢灵运被尊为天姥山开山祖。
为了登山,他创造了“谢公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这些记载,都是李白所熟悉的,他心目中的剡中名山就是天姥山,这应该毫没有疑义。
清诗人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之三论及李白云:“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是指他倾倒于小谢即谢朓,后来他墓葬当涂青山,就是为了与谢宣城为邻。但他向往剡中,则是因为大谢即谢灵运,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李白诗,一口气引用谢灵运诗100多次,说明他看到了他们之间联系的紧密。下面仅论李白何以神往剡中及其与剡中的联系。
说到李白与剡中,第一件大事,当是李白于初次出川,在湖北江陵遇到隐居于天台桐柏宫、后应诏出山的天台道士司马承祯。唐朝政权的建立者李渊李世民家族为打压日益昌盛的佛教势力,而尊道家创始人李耳即老子为宗教首领,使道教成为国教,尤其是武则天篡位以后,更把司马承祯等道家人物奉为座上宾,屡次徵请出山,开元十三年(725)司马承祯与李白相遇于江陵,李白有《大鹏赋》并序,他说:我过去在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司马承祯字子微),他说我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因著《大鹏遇稀有鸟赋》以自广。道家讲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是最高评价。这次相会,让两位道教徒一见倾心,也坚定了李白向往到剡中一游的决心。因为司马承祯下天台过剡中而来,可能为李白谈到剡中及天台山的故事。但这一年,他只到金陵(今南京)而没到剡中,只有到次年即开元十四年(726),其26岁时,才首次有剡中之游。这次游历,李白有《别储邕之剡中》诗,其云: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称:本年(即开元十四年)李白游扬州后有剡中之行。此及以下六题写吴越风物诸诗皆为此行所作。安旗在《李白全集编年笺注》中注释说:剡中,即剡县,唐朝属江南道越州,其地多名山,汉晋以来,高人逸士多至其中。今属浙江嵊县(今为嵊州市)新昌县。以下六题包括《西施》《王右军》等诗在内,均为同时所作。从此诗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准备在剡中天姥山“拂石卧秋霜”,即有隐居之意。据此可知天姥山在其心目中的位置,为以后梦游天姥,留下伏笔。
第三件大事,即是天宝五年(746)李白46岁时,因赐金放还,由山东兖州别东鲁诸公,开始剡中之游,主要是去剡中天姥山游览,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安旗《李白全集编年笺注》说:剡县,据《元和郡县志》属江南道越州(会稽郡):县内有天姥山,在剡县南八十里(按这时新昌未建县属剡县)。明《一统志绍兴府》:天姥山,在新昌县东五十里,高三千五百丈,周六十里,东接天台华顶峰(按这是新昌建县以后的准确说法)。北宋《太平寰宇记》说:天姥山名因登此山者,或闻天姥歌谣之响,道书以为第十六福地。山在今浙江新昌县境。并说:此为李白自东鲁赴越启程前作。李白一心胸怀大志,想为皇帝定国安邦,他念念不忘的就是长安,怕写不出好诗不是他所担心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围绕这一主题,他自视甚高,目空一切,但怀才不遇,但山水诗上他倾倒二谢,出生贫贱低微而怀才得遇他向往袁弘(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与豪杰之士同时干番风起云涌的大业,则仰慕张良,蔑视权贵,则仰慕敢于击鼓骂曹的祢衡。同时代人他与贺知章引为同道,与司马承祯也一见倾心),这是他的朋友圈。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李白所写天姥山,是以梦游形式形诸笔墨的,写得云遮雾绕,仿佛如入仙山琼阁,如“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以下之描写,更是扑朔迷离。此非其写实之作也。故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的状元陈沆(1785~1826)在其《诗比兴笺》中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忽魂悸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欲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云,所谓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嗔也。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此说后被众多李白研究专家所首肯,包括《李白诗文系年》作者詹锳、《唐诗百话》作者施蛰存都引用此说。最近出版之李白研究专家安旗之《李白全集编年箋注》云:“陈沆之说,切中题旨,盖白之入侍翰林,无异好梦一场,梦中情景,虽曰神奇华美,然梦醒之后,幻景顿然消失,惟余无限惆怅。于今重回味之,则知其虛妄而无所留恋矣,故以世间行乐皆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二语结之。今之论者或以梦中仙境为白之理想境界,失之千里。”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很多描写直接引用谢灵运诗中语言,如云霓明灭或可睹之云霓一词源于谢诗高高入云霓,又如谢公宿处今尚在,是对谢诗暝投剡中宿一语的引用,又如脚著谢公屐,即引用南史谢灵运传中关于谢灵运为了登山方便特制谢公屐的记载。故天姥山在剡中不仅是一种自然地理的概念,更多的还具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渊源。现在有版本说,云霞明灭或可睹,从意思上说差不多,但从谢灵运诗继承而言,应为云霓明灭,最早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也作云霓。
谢公宿处今尚在,是李白向世人告白,他为寻访谢公足迹而来,脚著谢公屐,是他体验谢灵运登天姥山的经历而来,这可以直接将两位大诗人异代知音、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情怀表露无遗。这简直是链接两位大诗人关系的关键词,值得让后人怀想。而谢公宿处就在剡中,就是今天的新昌。应该看到,李白本来就倾倒于大谢小谢,而在金殿放还以后,让他蓬莱梦醒,更感到他的遭遇与谢灵运诗歌书法虽然被皇帝誉为“二宝”,而实际却不给实权,有异曲同工之叹,这是他选择天姥山为他梦游的真正原因所在。正如前面专家谈及谢灵运与曹植关系时所言那样:由此诗可见灵运之心折陈思(也称陈思王)不唯在仰其才,更在于可引为同病相怜的隔代知音,其愤而成篇。此话用在李白于谢灵运身上,也正相宜。
这首诗他主要写了两个方面内容,前半部分他向往谢灵运,追随谢灵运的旅游路线来到天姥山,后半部分,则回忆在朝廷里虎啸龙吟的、神仙列如麻的朝廷情况,最后梦醒,说,我再也不跟你们玩了,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事影响力之大,成为唐诗高峰,李白的诗是被翻译成各国文字的,被他歌咏的新昌天姥山也因为他重要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而名闻天下。以至有天台仙居都来争天姥山,这怎么可能呢。如果他们能够把剡溪,谢灵运和谢公屐全部抢走,那才算本事。特别是仙居,以为奇峰多,有神仙,韦羌山也成为天姥山,他们不知道李白所写仙人列如麻指的是朝廷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