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分男女著毛窠

(2023-01-18 16:37:47)
标签:

毛窝子

竹枝词

朱士彦

吉莫鞾

高底板子

分类: 宝应艺文评述

不分男女著毛窠


天冷了,进九了,忽然想起了毛窝子。

知道这玩意儿的人起码五十岁以上了。那是一种用蒲草或稻草夹以碎布条编成的鞋子。鞋沿口用布条缠绕,以免磨脚面,里面也用布垫着。深帮圆头﹐鞋底多以木头削制而成,鞋底较高,可以阻绝寒气,起到保暖的作用。宝应人还叫它“高底板子”。

我上学时许多同学冬天都是穿这种毛窝子的,下乡后农村的农民也有很多是穿毛窝子过冬的。

我才下乡时和父母在山阳公社山阳大队(现在叫合心村),当时有和母亲关系不错的大妈也编了一双送我。我却穿得不多,因为我觉得还是有些戳脚,也不甚耐寒。父亲在东北时有一双靰鞡草的鞋带回来,虽然很破旧了,但我还是觉得穿得更舒服更暖和一些。

这毛窝子在宝应、在苏北一带应该是有历史的。

宝应清代三鼎甲之一的探花朱士彦,曾经写过一组《安宜冬日竹枝词》。

竹枝词是由唐代的刘禹锡以民歌入诗而成为一种新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志土风而详习尚”,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有些“下里巴人”,反而更接地气,与乡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且文字平白明快,读来琅琅上口。

十首竹枝词分别描述了宝应民间冬天的生活场景,极具地域风情。其中有一首即写到了毛窝子,作者称为“毛窠”,窠即窝也。诗曰:

 

不分男女著毛窠,不羡人家吉莫

雪冻街头泥滑滑,健行还胜马蹄多。

 

一如竹枝词的平实风格,明白易懂。诗中原有注曰:“以鸡毛杂稻草为屐,曰毛窠,甚轻暖。”吉莫,用吉莫皮制成的靴子。鞾,同靴。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宗楚客造一新宅成……磨文石为阶砌及地,着吉莫鞾者,行则仰仆。”

四句诗为我们摹状了一幅冬日街头行人图,男男女女都穿着毛窝子,却也颇为自得,虽然没有奢华的皮靴,但在白雪覆盖的街头,道路因化雪而泥泞湿滑,而穿着毛窝子走路,竟然比骑马还要健步如飞呢。这也是一种苦中作乐吧。

不过这首竹枝词起码可以证实了毛窝子的历史是悠久的,而且在漫长的年代它的确也是宝应人民赖以抗寒过冬的一件物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名的故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