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胜宝应真的博客
胜宝应真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91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桥春梦

(2022-04-10 15:06:11)
标签:

山阳杨桥

九二〇

杨桥小学

科学实验

公民村

分类: 宝应往事拾零

杨桥春梦

杨桥春梦
这就是杨桥的那座桥。

 

前几日,宝应文坛的一个朋友怀旧邀我回山阳杨桥看看,她就是当地的人,可以安排一切。我自然乐于从命,去我曾经插队的地方怀怀旧,在当前宅家的情况下,不啻于一次旅行了。

一行六人两部轿车,到了杨桥东的公民村。

在村口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雕像,很抽象的,一下子还看不出是什么,有点印象派的风格。我是属牛的,对牛有种特别的敏感,这雕像给我的感觉是一头埋下头、弓起背、蹬着腿、蓄势待发的公牛。我有些震惊,一下子想起了很多。我写过一篇文章《野颠》,就是写的牛,而这牛与我文章中的牛似乎极其相像,都是不甘命运,用于抗争的。


杨桥春梦


杨桥春梦

到了杨桥,就先得说一说插队时的杨桥。

杨桥是山阳镇南边一个比较大的集镇,杨家是这里的大姓,祖上曾经出过武举人。之所以叫杨桥,自然是有一座桥。据说最早的桥就是杨家建造的,故而叫“杨桥”。上世纪70年代初时是木桥,高高地拱起,不是很宽,手扶拖拉机走上去是比较困难的。桥的两端沿河岸形成一溜排比较热闹的集市,有小学、供销社、澡堂、缝纫店、铁匠铺、机面店,等等。最早先时应该是逢集便有零星摊贩的,渐渐在桥爪子两边有了经常卖菜的农民。农民们把杨桥这个小集镇称为“桥上”,把去杨桥称为“上桥”。

周围的村庄也比较密集,单桥东这边的公民大队就有桥东、桥南、桥北等生产队。桥的西面叫杨桥大队,“文革”中改成“颂阳大队”。现在桥东属公民村,桥西是颂阳村。杨桥的集镇功能应该辐射到这两个村。

我当年插队在公民大队,现在公民村村委会的办公地点在桥东不远处(当年的大队部是在巫圩),那地方当年是一所小学。现在的村委会盖成了小楼,比较气派却也不奢华,可与我脑海中原有的样子完全不同了。

我插队的朱桥生产队还在杨桥南边三华里,但我对杨桥尤其是桥东的这所小学,却是难以忘却的。

那是1971年的春天,我同班组的知青郑启伟雄心勃勃要搞科学实验,也就是当时比较热门的土法上马搞“九二〇”。“九二〇”是指赤霉酸,这是一种作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能促进植物细胞伸长、打破休眠、诱导开花、减少落花落果、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等。我们向大队提出自己的想法,当时的小叶书记还是比较支持我们的,他联系了杨桥小学的杨先武校长,由我们大队和杨桥小学联合搞。小学把在桥东分校的一间教室腾出来供我们使用。


杨桥春梦
这是公民村村委会所在地,当时是平房,是一所小学的教室。


杨桥春梦
这是桥西原杨桥小学本部的老教室的山墙,以前上面有伟人像和语录。


小学的本部在桥西,有不少老师与学生。杨先武校长平时在本部,有事才过来。他是一个很敬业的人,做事认真。我记得刚开始时,我们一起去芦村向已经搞起“九二〇”的知青学习。他早上起来,洗完脸,总是用热毛巾擦一擦外衣的两个袖口。那时人的衣服不多,不可能三两天就换衣服,而袖口是比较容易脏的,杨校长用热水擦袖口,保持着整洁。

他做事也是一丝不苟的,我们的费用是由学校支出,学校的经费也不宽裕,他总是问了又问,省了又省,还总解释说,不是不相信你们,但要搞清楚用途。这次我问起杨校长,知道他已去世多年了。

我们也到当年学校本部所在地去看了看,那里后来也成为颂阳村的村委会。有一堵山墙上我似乎依稀看到当年画的伟人的头像。那时学校有一位朱老师,戴着酒瓶底样的高度近视眼镜,是三泰那儿的人,他擅长美术,杨桥周围的伟人像和语录墙几乎都出自他的手。他后来调到山阳中心小学,我在山阳小学代课时,和他同过事。学校里那时有一个篮球架,可能是为了给小学生运动,篮筐离地面最多只有两米左右。我和郑启伟经常去玩,我们还可以跳起扣篮。可惜那时没有照相机,要不然来一张挂臂,是很拉风的。随着生源的锐减,现在杨校桥西和桥东已经没有任何学校了。

当时那间教室不仅是我们的工作室,也是我们的宿舍,我们在那儿住了好几个月。我们自己设计了接种箱,由当地的木匠做出来;我们在教室里支起了大锅灶,在锅上加上蒸桶压上许多砖头,做简易的高压锅,也在这锅灶上烧饭吃;我们还通过关系买了试管、烧瓶、营养皿等器材。我们成功地获得了发酵成功的“九二〇”菌块,经过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研究所的检测,含量不低,要高于当时各方面条件都比我们好的供销社“九二〇”小组的成果。

当时的桥东是女知青班组,有四个女知青,其中三个人基本呆在城里不下来,只有一个叫盛宝瑜的常年在队里劳动,经常到我们这儿来聊天。她瘦瘦的,显得很单薄,听说年纪不太大就去世了,好像还没有结婚。

还有一个经常到我们这儿来玩的,是当地一个徐姓人家的小儿子。当时最多十一二岁,很和善。有空就到我们这儿来闲聊,也经常给我们送一些米糕之类的食品和青菜。

他家是祖传做秤的,经济条件还不错。他个子不高,可能是发育比较迟,他说夏天家里每天清蒸一只没有打鸣的小公鸡给他吃,说这是很补的。

他的大哥当时已经是比较有名的做秤师傅了,记得还专门为我做了一杆秤。在秤杆的尾部还用水银钻的星花放上我的名字“何平”二字。这杆秤我家在农村一直使用,后来父母都到了南京,搬家时还把这杆秤带着。我在出版社逢年过节分食品,还用这秤称过东西。只是举家搬到上海时,这杆秤没有带了。

这位小徐全名叫徐正义,我一直打听他的下落。这次到了桥东,请我们吃饭的就是他的三哥徐正艾。他们弟兄长得很像,他告诉我,徐正义现在随孩子常住南京,生活得很不错,可惜这次没有见到他。而那位做秤的大哥已经去世了。


杨桥春梦
非常丰盛的农家宴。


杨桥春梦
我们徐正艾夫妇合影。

虽然我们成功地搞成了“九二〇”和“五四〇六”菌肥,但一无法批量生产,二也没有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到了秋天,在桥东小学搞科学实验的日子就结束了。因为搞科学实验除了需要知识需要热情,更重要的基础是钱,没有物质基础,是无法进行的。小学的经费很有限,大队里也拿不出这笔并非必需的钱,我们就又回我们的朱桥生产队扛起扁担了。

那段经历真像春天里的一场梦,不过,这毕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尝试。

当时的我,由于属于“右派”子女,没有丝毫招工、参军、上学的梦想,但还是

企图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大多数知青来说,都不是狂热的理想主义者,总在想方设法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我们一次次地努力着,就像那头与命运抗争的牛。


杨桥春梦

在桥上留个影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