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忠烈之士成肇麟之挽联

标签:
灵寿之难成肇麟此登临楼笔记陈式周挽联 |
分类: 宝应种种搜奇 |
读存悔(陈式周)先生《此登临楼笔记》,中有云:“姨丈成潄泉既殉灵寿之难,为庚子畿辅中杰出一人也。既由合肥、项城先后请谥建专祠矣。四方之挽以联者至夥。”
陈式周的姨丈成肇麟(1846-1901),字潄泉,成孺子。江苏宝应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先任教谕,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屡有升迁,曾官直隶知县,迁直隶州知州,署沧州静海,补灵寿,所至有绩。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灵寿知县。
光绪二十五年八国联军7月攻占天津,8月攻陷北京,逼迫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南口,奔太原,逃亡西安。继而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南下经保定、正定攻娘子关,直向太原。从滹沱河北岸由正定府至娘子关,灵寿是个交通关口,德军必须经过。
德军占领灵寿县城后,知县成肇麟并没有弃城而逃,而是与灵寿百姓共存亡。
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京师和议梗,联军西上,覃及邑境,责供牲畜糗粮甚厉,肇麟壹弗应。俄而布政使廷雍檄至,令迎犒。”在这样的情况下,成肇麟并没有屈服,义不受辱,作绝命诗言志,曰:“屈己全民命,捐躯表素怀。乡关渺何处,孤愤郁泉台。”即于三月初一投井而死。将死时,自缮遗牒,附绝命诗,间道达府送给知府江槐序。具言:“不迎犒,无以全民命;迎犒,则以中国臣子助攻君父;事处两难,守土之义无可避,惟有一死耳!”
肇麟死后,李鸿章、袁世凯都曾上疏,为其建专祠,赠太仆寺卿,谥恭恪,予世职。
陈式周收录的这些挽联,均是当时的政要与著名人士所撰,也有宝应籍的同乡,且都是书法大家,可惜的是,现在看不到书法原作了。这些挽联就事议理,怀古言情,用典以证今,援故而及义,可谓字字珠玑,锦句华章,值得好好研玩。
一勺寒泉沉毅骨;
二分明月照忠魂。
——江槐序
江槐序,清正定知府,1902年,任河北正定府学堂总办,曾奉命督办河北正定府中学堂十年(1902-1912)。
注:
寒泉:清冽的泉水或井水。《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喻孝喻忠。又指投井尽忠。
二分明月:代指扬州,成乃扬州府宝应县人。唐徐凝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因以二分明月代指扬州。又,扬州史公祠门上的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为清代诗人张尔荩撰,扬州文章太守伊秉绶书。
报国竭精诚,碧血寒泉,有如此井;
褒忠崇秩祀,丹心浩气,永护斯邦。
——陆润庠、陈邦瑞、李联芳、恽毓鼎同挽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以母疾归苏州,总办苏州商务。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德院院长。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卒。
陈邦瑞(1855年-?),字瑶圃,一字辑侯,浙江慈溪掌起桥陈家村人。光绪元年(1875年)中式己亥科举人,次年(1876年)联捷丙子科进士。历官户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度支部右侍郎等职
李联芳(生卒不详),字芝轩,号实斋,清麻城县人,陕西平利籍
恽毓鼎(1862-1917),字薇孙,一字澄斋,河北大兴人,祖籍江苏常州。光绪十五年进士,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文渊阁校理,咸安 宫总裁,侍读学士,国史馆总纂,宪政研究所总办等职,担任晚清宫廷史官达十九年之久。
上不负国,下不负民,使君磊落光明,一片丹心盟井水;
身殉此邦,神歆此土,父老悲歌颂祷,千秋毅魂奠常人。
交亲垂五十年,久要不妄,空剩浮生几日哭;
畿辅方数千里,大节独抗,真成守土一员官。
——陆宝忠
陆宝忠(1850-1908) 字伯葵,江苏太仓人,清末教育家。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先后授庶吉士、编修等职。光绪十一年,任湖南督学使,后历任少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等职。
忧则相恤,乐则相虞,昔日誓言今愧负;
义不苟辱,难不苟免,本朝臣节此几希。
——冯蒿庵
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幼年丧父,寄居宝应外公家。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 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
孤忠君万古,旧学无双,怆伤沧海破舟,悬目岂惟恋灵寿;
夙契我三人,今兹弱一,凄切清霜乔木,把臂谁同过画川。
——刘茀卿
刘茀卿,应为宝应人,成肇麟的好友同窗。
注:
悬目:即悬门抉目。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破舟:破釜沉舟,比喻做事果决、勇往直前,有进无退。
乔木:指故里。明高攀龙《鸣阳伯兄六十序》:“乔木之门,百世不易姓可矣。”
把臂:持握手臂,表示亲热。李白诗:“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画川:宝应有画川书院,为清嘉庆初县令孙源潮因乔氏纵棹园旧址而建。园乃乔氏先祖侍读公乔莱先生读书处,亦即所谓画川别业,仍移其别业之名于书院曰“画川”。
不媚敌,不累民,瞻顾仓皇,灵寿城边拼一死;
为忠臣,为孝子,凄凉凭弔,清淮河畔哭归魂。
——杨逢时
杨逢时,字成山,江苏金匮人,诸生。有《云皋词》。
大过灭顶之凶,其义无咎;
忠臣板荡之节,虽死犹生。
——魏家骅
魏家骅(1862-1933),字梅荪,晚号贞士,江苏江宁人。魏家骅分别于清末光绪1898年、1903年两为进士,尤其是1903年为经济类进士,此后他一直官运亨通,任过翰林编修、山东东昌府知府,官至三品大员;民国时期,又曾担任西南地区法院院长。此外,魏家骅还因此担任过南京商会会长。在清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国内倾销棉纺织品时期,魏家骅保护了本地的民族纺织业。其有织机3000张,商号“魏广兴”,以产品质量上乘行销全国。
自古谁无死,死得其所,此乱如公有几;
大化劳我生,生今之世,他年结局难知。
——刘钟琳
刘钟琳,字璞生,江苏宝应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候补知县。1905年出任比利时留学监督。1905-1906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带的76名随从人员之一,当年39岁,是科举废除前清政府特别倚重的新政人才。回国后任督办盐政处秘书官、长芦盐运使、署湖南提法使。
君殆信国椒山者流,视死如归,独振三纲扶六合;
事如龙逄比干之烈,舍身取义,始知一刻有千秋。
——顾赐书
顾赐书(1871-1944),名瀣,一字伯谦,晚年自号冬饮,又别署沆一、伯涵、伯韩、无想居士等等。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国学大师。曾先后执教于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女子大学、中央大学等院校。
注:
信国:即信国公,指文天祥。
椒山:明朝杨继盛,号椒山,上疏力劾奸相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终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四十。
龙逄:关龙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
比干: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因谏而死,为国守忠,其气节为周人敬佩。
此辈皆忠诚而不畏死之臣。
先生岂百里才,功名未终,赍志竟遗千古恨;
吾乡有二烈士,炎汉而后,迄今又得一传人。
——王楷珊
王楷珊,江苏宝应人。曾与陈式周、刘翰臣(翰林)、鲍友恪、朱慰予等人过从甚密。
注:
百里: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亦借指县令。
二烈士:指三国时臧洪(160196年)与陈容,两人同乡,都是广陵郡射阳县(宝应古称)人。臧洪是东郡太守,陈容是东郡郡丞。袁绍处臧洪死,陈容起身对袁绍说:“将军做大事,要为天下扫除暴虐,却擅自先杀忠义之士,怎么和天意?臧洪为郡守而发起反抗,为什么要杀他!”袁绍面有愧色,左右的人把他拉出去说:“你不是臧洪的同党,白白送死干什么!“ 陈容回过头来说:“实现仁义哪有什么固定常规,遵循它的就是君子,违背它的就是小人。今天宁可和臧洪同日死,也不与将军同日生。”也被杀了。
为灵寿方百里宰官,治行著矣,适丁三五烽烟,古井表孤忠,劲草疾风惊四斋,
是安宜第一流人物,大节凛然,不愧九天褒许,崇祠建初圮,椒尊兰俎自千秋。
飞诏从天而下,独鉴忠忱,保全百里苍生,气愤风云满大块,不仅东南壮色;
鼙鼓动地催来,所向俯首,不有一官抗节,直使跳梁群小丑,几谓西北无人。
——陈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