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的运动达人王永俊
标签:
举重篮球乒乓球武术剪式跳高 |
分类: 宝应往事拾零 |
宝应出过许多著名的运动员,但在我的心目中,宝应真正的运动达人是王永俊老师。
他打乒乓球是左手执拍,也打篮球。虽然他的个子不高,但体质好,弹跳好,非常活跃。他可以从刚过中场的圆圈就开始跨三步上篮,最后双手从下向上将球抛出。我们戏称为“端大马子”。
王老师很随和,与什么人都谈得来。我们那时刚上初中,完全是小孩子,可他和我们也一起玩,还经常做一些搞笑的滑稽动作,引得我们哄堂大笑。我们知道他是扬州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毕业后先分配到泰州中学,然后调回宝应。
开学后王老师成为我们的物理老师。他讲课很生动,大家都喜欢上他的课。下了课,他和我们一起在教室前的单杠或双杠上玩。他拉引体向上的姿势很特别,双臂展开,像抓举似的握住单杠,然后靠腰腹的力量,将身体向上,头超过单杠,再下来,再向上。他可以迅速地不停顿地接连做一二十个,歇一口气又做一二十个,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我们以前玩双杠只会两个人之间的“撵杠子”,就是分别在两头跨过杠子追撵对方。王老师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双杠动作。他可以做许多在我们看来高难的动作,并且非常标准,我们觉得比在体育课上学得还要多。许福祖、林尔成、高寿桐等同学都跟他学了不少。
不过这些还都是他的雕虫小技,他真正的项目是举重。我们经常在节假日在老体育场看到他系上宽宽的牛皮腰带练习举重,杠上杠铃下蹲,躺在宽凳上推杠铃。
他当时已经是一级运动员了,他的成绩距离运动健将非常接近,平时训练完全可以达到,但必须在正式的运动会上才能有效。他则完全是在业余时间训练,有时为了参加比赛还要向学校请假。只要有老师来替他代课,我们就知道他去参加比赛了。
可是他真的很不容易,他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有规律地训练,并有专门营养师帮助控制体重,有时比赛前体重超出标准,他就要不吃东西在澡堂蒸汗来减轻体重,这样也会影响成绩的。
那时的举重不像现在只有抓举和挺举两项,还有一个推举,就是先把杠铃拉至胸前,然后没有腿部动作,完全靠手臂力量将杠铃推举上去。王老师的腰腹动作好,所以这一项是他的优势。可是后来取消了推举,对他是很不利的。
王老师取得过1964年江苏省举重比赛最轻量级的冠军。可是还是没有获得运动健将的称号,正当他不断进取,越来越接近目标时,1966年让他的训练与比赛中断了,他只能是壮志未酬了。
那时中王老师还是坚持体育锻炼,每天早上去公园(现纵棹园)打拳。王老师自幼习武,功底颇深。他那时每逢周末宝中文娱晚会上总会露上两手。给我们印象深的有少林拳《三十六响》和双刀表演。
那时公园练武术的人不少,还有从外地回来的宝应人。有一个姓柏的京剧团的武生,武功很好。王老师向学了一套拳《武松脱kao》。整个一套拳都是两手手腕叠在一起做动作,却变化多端,只是到最后才在膝盖上一磕,算是砸开kao子,这套拳中有一个侧空翻,王老师当时已经三十岁左右了,但他还是苦练,终于空翻成功。
当时王老师教了我一套《二郎拳》,还有他根据歌曲《西江月·井冈山》自编的一套拳(或称武术舞蹈)。这套动作中有健弹、飞脚、摆莲,还有三不落及雁式平衡,完全配合歌词的意义与歌曲的节奏,动作舒展大方,徐疾有度,也是很好看的。现在我还能回忆起其中的不少动作呢,可惜现在打不动了。
说王老师是运动达人,因为他不仅仅是举重的佼佼者,而且几乎没有不会的运动项目。那时宝应的运动会上他是跳高的好手,虽然他的身材不高,但凭着过人的腿部力量、出色的爆发力与协调性,可以跳到超过他的身高。他用的既不是当时最流行的俯卧式,也不是现在通行的背越式,更不是我们当时一般人的跨越式,而是非常漂亮的剪式,是用起跳脚落地的,用宝应话说,是“趷”过去的。当时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就是用这个姿势跳过1.77米,打破了世界纪录。
王老师也是我高中时的物理老师。后来,我到宝中后,当了班主任,他也成为我班上的科任老师,我们又成了搭档。我离开宝中后,与他多年没有联系了。现在他已经年过八十了,还在打太极拳,锻炼身体,坚持锻炼。
前几天有人在网上晒出了一张王永俊老师的照片,那是他当年在扬州中学上学时的照片,从照片上的日期看是1958年春节拍的,那时的王老师正值青春焕发之时,63年过去了,现在的王老师依然充满青春的活力,愿他永远年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