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乐天下,德之大哉——范仲淹(读《范仲淹传记》)
(2022-04-25 14:56:39)分类: 读书笔记 |
读初中时学习过的名篇《岳阳楼记》,至今记忆犹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名句充分展现了范仲淹先贤的修身正己、治世为民的思想和胸襟。九百多年的世事沧桑变化,范仲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浩瀚星空中熠熠发光,永不退色。
初中时期对于范仲淹先贤了解浅薄,单为了学习课文而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为了更真实更贴近的了解他。便买了今人周宗奇撰写的《范仲淹传记》。在被作者带入范仲淹的生平时,并不是简单地了解范仲淹先贤的生平事迹,更多地从史料、文学、古今印记等多方面去了解认识范仲淹的跌宕、豪迈、无私的一生。在此,不可不叹谓作者的文学功底造诣之深。
范仲淹一生可简要概括为:幼时艰苦。因年幼之时父亲去世,家庭陷入贫困之中,随母亲改嫁后,幸得继父的爱戴和重视,于是让其入学学习,范仲淹少年时本天资聪慧,且读书非常刻苦,为自己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青年多学。范仲淹在青年时期非常爱学,从求学于当时北宋最大的书院—应天书院,直至二十七岁考取进士出来做官。他爱好广泛,喜欢音乐,对于儒释道都深有造诣,喜欢结友,并与朋友外出游历,增长见识。青年时期的他可谓多才多识;三次碰撞。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三次贬谪,虽也算是三起三落,但每一次与权贵争斗中,他并不愿意做一个“食禄者”而只顾自己,却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做一个舍生取义的“士君子”。哪怕自己主导的“庆历新政”被宋仁宗给否决抛弃了,但是他为国为民的心一直没有改变。心忧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最能体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兴学于教。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做了许许多多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如兴建水利、修建“范公堤”、戍边御敌等。最大的功绩莫过于所到一处为官便首先兴学,抓好当地的教育,让更多的寒门子弟能通过读书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为国家培养选拔人才。更值得称道的一件事,在他的老家,一位道术先生觉得老宅的一块地风水极佳,如果在其上面建造房屋,有利于后代昌隆。可是他却选择在上面修建学堂,资助更多的本族子弟读书。真可谓积德行善之典范。故其子子孙孙一直被他的德行所荫庇。
对于范仲淹先贤的了解还很浅薄。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两点:一是重德行,少自私。一个人不管处于怎样的时代,做人是首要的,必须以修身正己为根本。只有从内立德,知晓大道之所在,才不愧为人,不愧立于天地之间。当然,修身诚意贵在不自私自利,不把自己荣辱得失摆在首要位置,不时时处处从自己的立场去做事为人,而要利于大众;二是多奉献,利他人。天下为公!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必须对他人、社会、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人的最大价值就是能为大众奉献多少,所以必须首先想到的是我能为他人、社会、国家做些什么,而不是我能有什么样的收获。
德之大哉——范仲淹!忧乐天下——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