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胎盘形状异常--胎盘间质异常

(2017-08-31 09:25:12)
标签:

杂谈

胎盘形状异常
基本信息
来源:中华妇产科学.上册
作者:刘伯宁
胎盘形状异常的种类
 正常胎盘为盘状,多呈卵圆形或圆形。胎盘形状异常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些并无特殊临床意义,且属罕见。现将较有临床意义的胎盘形状异常列举如下:
(1)带状胎盘(ring- shaped placenta):
胎盘围绕孕卵形成一个环状,宫底及宫颈两极均为胎膜者称为带状胎盘或环状胎盘。若系不完全的环,则胎盘在平面上展开呈肾形。这种胎盘系孕卵着床过深或过浅的返祖现象,在食肉类和奇蹄类动物属正常。
(2)膜状胎盘(placenta membranacea)或弥漫性胎盘:
系异常伸展的胎盘,直径可达35cm,而厚度却仅0. 5cm。由于胎盘面积大,种植处往往达子宫下段而变成前置胎盘。有的膜状胎盘种植于下段的整个表面,临产后可在子宫颈内口水平形成有窗胎盘,胎儿经此孔排出。这种胎盘系早期妊娠时应当萎缩的平滑绒毛膜部分的绒毛未萎缩所致。猪和驴的胎盘就是膜状胎盘。
(3)有缘胎盘(placenta circummarginata)及轮廓胎盘(placenta circumvallate):
有缘胎盘及轮廓胎盘属绒毛膜外胎盘。胎盘的胎儿面有一黄白色环,宽约1cm,环的内缘与胎盘的边缘距离不等,将胎儿面分成略凹陷的中央部分和周围部分。绒毛板中的胎儿血管自脐带附着处放射状走行,达胎膜皱褶处,而覆盖皱褶处绒毛的胎膜无血管,能被剥离下来而无撕裂,这些血管在穿过胎膜皱褶后,继续在胎膜下胎盘的深部走行。不过,在胎膜皱褶外的周围部分绒毛组织缺乏绒毛膜板,故称绒毛膜外胎盘。轮廓胎盘的环为一环形皱褶,皱褶的内缘下有一环形壁龛,轮廓胎盘亦可分为完全性及部分性。有缘胎盘与轮廓胎盘尚可混合存在。
(4)多叶胎盘(placenta multilobata):
系一个胎盘分成两叶、三叶或更多,但有一共同的部分互相连在一起。
(5)多部胎盘(placenta multipartita):
由大小几乎相等的两叶、三叶或多叶胎盘组成,这些叶的血管汇合入一个叶的血管后进入脐带。
(6)多个胎盘(placenta multiples):
由完全分开的两个、三个或多个叶构成,每个叶的血管很清晰,这些血管仅在进入脐带时才汇合。
(7)副胎盘(placenta succenturiate)和假叶胎盘(placenta spuria):
副胎盘中一个或数个母体叶(往往每个副胎盘只有一个母体叶)与主要的胎盘分开,并由中等大小的绒毛膜血管,经副叶和主要胎盘间的胎膜,接受其胎儿的血循环。若副叶和主胎盘之间无血管相连,则称为假叶胎盘。副胎盘和假叶胎盘多附着于子宫下端或侧壁,可被误诊为前置胎盘。这类胎盘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局部包蜕膜与真蜕膜在非常早的时期就融合,因而有较好的血供,使部分应该退化的平滑绒毛膜没有退化。 发病机制 胎盘形状异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充分了解。不过受精卵和子宫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对胎盘形成均有影响:囊胚在子宫内膜中种植的部位过深或过浅,使平滑绒毛膜未及时萎缩;真蜕膜与包蜕膜过早融合,使平滑绒毛膜有较丰富的血供而未萎缩,形成带状胎盘、膜状胎盘等;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或子宫内膜炎症,囊胚附着处营养或血供不良,促使胎盘另找一较好的蜕膜部位,即胎盘迁徙,因而形成副胎盘、多叶胎盘、帆状胎盘等。亦有认为产前出血及孕期中流水,使绒毛膜血管与绒毛膜分离,导致有缘胎盘及轮廓胎盘的发生。
来源 : 中华妇产科学.上册
胎盘形状异常的临床意义
 部分形状异常的胎盘并无特殊的临床意义,其产前、产时和产后出血或胎盘滞留的发生率并不比形状正常的胎盘多。不过膜状胎盘常有部分滞留而需徒手剥离;有缘胎盘和轮廓胎盘常有产前出血,其产后出血量也显著增加,需要徒手剥离胎盘者也增多,且常并发晚期流产或早产,可能系边缘胎膜血肿形成所致;多个胎盘、副胎盘及假叶胎盘等,往往由于一个母体叶滞留于宫腔,而导致产后出血或晚期产后出血和宫腔感染。因此此类形状异常的胎盘娩出时,要特别注意胎盘边缘部有无断裂的血管,胎膜上有无圆形的绒毛膜缺损区。
来源 : 中华妇产科学.上册

胎盘间质异常
基本信息
来源:中华妇产科学.上册
作者:刘伯宁
类型
1.间质纤维化绒毛增多
 成熟胎盘终末绒毛的间质内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间质纤维化的绒毛(villous stroma fibrosis),其间质内胶原纤维增多,并伴有血管减少。正常足月胎盘中,绒毛间质内胶原纤维无明显增多,偶可见纤维化的绒毛,不过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的绒毛不超过3%。绒毛间质纤维化可能是由于流经绒毛的胎儿血流减少所致。多数绒毛间质纤维化均伴有胎儿血管形成不足;在胎儿干动脉闭塞远端的无血管绒毛中,间质纤维化明显;胎儿死亡后绒毛纤维化亦加剧。此外,重度先兆子痫、子痫胎盘中亦有较多的纤维化绒毛;在某些血行性感染病例,绒毛纤维化往往是绒毛炎的结果。
2.绒毛间质霍夫包细胞增多
 绒毛间质的霍夫包细胞(Hofbauer cell of villous stroma)是胎盘的组织巨噬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25μm,核大,胞质常有多处突起使其外形不太规则,胞质内有丰富的空泡,大小不一,具有单层膜,可含细胞碎屑、颗粒样嗜锇酸物质,或空泡内空虚无物。霍夫包细胞尚有较多胞饮小泡,内质网发育差,核糖体少,线粒体小。霍夫包细胞随着妊娠的进展而逐渐减少,在足月妊娠胎盘的绒毛内,霍夫包细胞不仅数量减少,且受间质内扩张的毛细血管的挤压,形态特点亦不明显,因而在显微镜下很难辨认。80%的晚期妊娠胎盘内可找到霍夫包细胞。当绒毛发育不成熟或间质水肿时,绒毛间质内霍夫包细胞增多,如糖尿病和母、胎Rh或ABO血型不合者,其胎盘内未成熟绒毛或水肿绒毛间质内霍夫包细胞往往增多。实验也证明用盐水灌注胎盘,人为地使绒毛水肿后,绒毛间质内即很容易看到霍夫包细胞。绒毛间质霍夫包细胞增多常与绒毛间质水肿伴发。
来源 : 中华妇产科学.上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