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平贼垒报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再读裴度

标签:
新唐书随笔 |
“待平贼垒报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
——再读裴度(上)
读《全唐诗》读到裴度的诗,读到他与武元衡与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联句,就会想到他轰轰烈烈的一生。《资治通鉴》这样评价裴度:“身貌不逾中人,而威望远达四夷,四夷见唐使,则问裴度老少用捨;以身系国家轻重如郭子仪者,二十余年”。裴度被封为晋国公,在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充分表达了他们对这位晋国公的爱戴之情。
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藩镇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八月,朱泚僭称大秦皇帝,此后不到一年,即德宗兴元元年春正月,叛逆李希烈僭称大楚皇帝,如此等等,江山社稷忧患重重。
李希烈自立为皇帝,日子并不好过。忠诚于天子的大军讨之,别有他求的军阀蚕食之。终于有一天,李希烈窘蹙不堪,因吃牛肉而患病,形神俱萎,不久被亲腹陈仙奇毒死。唐德宗头脑太是简单,以为陈仙奇忠于帝室,即拜之为淮西节度使,孰料不然。不久,陈仙奇居然被吴少诚杀害,吴少诚取而代之。
吴少诚曾是李希烈的得力干将,他为李希烈出生入死,深得倚重。淮西节度使吴少诚继承李希烈的衣钵,觊觎天下,割据一方。吴少诚不断地攻城略地,朝廷忍无可忍,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冬十月,诸道大军共同讨伐吴少诚,然而最终得到的是小溵水惨败。小溵水之战,损失惨重,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统一的号令,诸道大军各自为政。
德宗贞元十六年春二月,此时德宗即位已经二十年过去了。德宗刚愎自用,最喜恭维谄媚之徒,被奸邪忽悠得迷迷糊糊,很难有所建树。这时宦官窦文场荐举韩全义为蔡州四面行营招讨使,节度十七道大军,再次讨伐吴少诚。然而又是大败。大败的原因有两条:韩全义无勇无谋,根本不能指挥打仗;朝廷以宦官监军,韩全义只会巧佞巴结宦官,贿赂宦官,以固权位,对宦官听之任之,根本不把诸道将士放在眼里。韩全义统帅的朝廷大军,与吴少诚的大将锋镝才交,就奔溃不止。九月,吴少诚追赶韩全义追到溵水,韩全义仓皇逃奔到陈州。
朝廷对吴少诚毫无办法,只得来个安抚。德宗皇帝不得不下诏,赦免吴少诚及其将士的一切罪过,并恢复他们的官爵,吴少诚率军回到淮西老营蔡州。
官军一败再败,朝廷财物耗斁极大,而且蒙受莫大耻辱。一晃又过去几年,这期间朝廷发生了许多大事,德宗死了,顺宗死了,还死了一些文恬武嬉的弄臣邪臣,当然也产生了不少邪臣、叛臣、逆臣,这些邪臣、叛臣、逆臣野心勃勃,形同虎狼,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公元809年,唐宪宗元和四年春,吴少诚病重垂危,他的家僮鲜于熊儿与吴少阳勾结,诈称吴少诚把军政大权交由吴少阳掌管。吴少阳是吴少诚的爱将,与吴少诚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吴少阳于是杀掉吴少诚之子,夺取了吴少诚的大权。
吴少阳以他的儿子吴元济为蔡州太守。元和九年,吴少阳死,吴元济秘不发丧,他宣布自己就是吴少阳的接班人,理应统摄淮西军政。吴元济上表朝廷,要求朝廷下文正式任命自己接替其父官职,朝廷不允。不让自己名正言顺,吴元济于是悉兵西出,大肆掠掳,百姓逃窜榛莽间,关东大恐。此年冬,朝廷以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以宦官崔潭竣监其军,招讨吴元济。元和十年正月,朝廷下诏削夺吴元济官爵,命宣武等十六道大军招讨淮西吴元济,然而得到的也是连连失利,于是朝廷议论纷纷,反对出兵征讨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唐宪宗不能不被主和派的言论所动,他有些动摇了。宪宗派中丞裴度前往行营宣慰,观察用兵形势。裴度此行关系重大,倘若裴度也站在主和派一边,那么历史就要改写,唐朝江山社稷不知将被何人取代。
裴度完成使命回朝,以充分的理由说明,如果朝廷和衷共济,出兵征讨,吴元济必败,天子大军必胜,淮西必能收复。这一番力主征剿叛逆的言论,说服了宪宗,宪宗备受鼓舞。
裴度,字中立(765—839),德宗贞元初年进士,举贤良方正异等,曾在地方政府和军镇任职。宪宗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从此参与朝政。裴度力主收复淮西的主张不仅使朝廷的那些主和派大为不满,而且招来那些野心勃勃的节度使的仇视。为了钳制朝廷出兵,图谋不轨的李师道开始对主战派领袖下毒手,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行刺而死,被取其颅骨而去;裴度同时被行刺受伤,侥幸无大恙。行刺没有吓住为国尽忠的人们,反而使收复失地的热情高涨,决心坚定。裴度伤癒,宪宗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裴度开始主政。
在此前,藩镇及诸道大军相互勾连,严重威胁着朝廷,朝廷内外惴惴不安。宰相裴度当国执政,人们看到了希望,消除了心理恐慌,更加坚定了收复淮西的信心。
裴度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再三重申“淮西,腹心之疾,讨之不可中止”的主张。此时讨伐淮西大军虽然将近九万,可是宦官监军,各道大军各自为政
,因此仍是不见战绩成效。到了元和十二年,大军讨伐淮西已经又四年,吴元济非但不死,反而更猖狂。由于连年用兵,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又加之李师道、王承宗等军镇虎视眈眈,他们相互缔结,不断出兵侵扰,使朝廷仍旧面临着极大威胁。
此时,锐意营私的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出自种种目的,率领着主和派又跳了出来,极力反对再对淮西用兵,声称“饷亿烦匮,宜休师”。
淮西,难道果真不能收复?是继续讨伐下去,还是听从李逢吉、王涯的意见,就此罢兵?宪宗皇帝犹疑不决。
裴度毫不动摇,请求亲自督战,亲自统帅大军直接指挥讨伐。他“俯伏流涕曰:‘臣誓不与贼偕存’”。唐宪宗于是深被感动,不再犹疑,再以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仍充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前去赴任。从此,裴度亲自统摄军旅,将创造出彪炳史册的奇迹。
李逢吉是一个阴险诡谲的邪佞之徒,他本性刻忌,兴心嫉妒,总是千方百计沮止他人成功,唯恐他人建功立业,影响他的权势;令狐楚与李逢吉交结甚是紧密,沆瀣一气;王涯是一个猥琐利己,嗜权固位的人;他们如果再继续盘踞朝廷,怎么能顺利完成讨伐叛逆大业?
裴度着手人事安排,他任用贤能,团结同道,以坦诚忠直才干超群的右庶子韩愈为行军司马,判官,书记。韩愈从此为国家同时也是为自己书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
公元817年秋,即元和十二年八月,裴度进军淮西,临行前,对皇上说,“臣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
裴度视死如归,意气慷慨,宪宗为之流涕!
裴度于是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取消由来已久的宦官监军的惯例,罢免诸道监军的宦官;裴度用人不疑,充分信任各道主将,使之行使主动权,充分展现才智。与此同时,他争取到宪宗的完全支持,促使宪宗罢黜李逢吉、令狐楚一党,使李逢吉远离朝廷,无法再作梗阻挠,破坏军政大事。
裴度驻扎郾城,犒劳诸军,团结力量。诸军同仇敌忾,志在收复失地。自从李希烈作逆,吴少诚在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占据蔡州割据淮西,到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官军对淮西这一片土地不曾踏入一步,此时,这样的割据局面就要结束了!
元和十二年冬十月甲子日,前锋李愬秘密派人向裴度汇报奇袭蔡州的计划,得到裴度全力支持。裴度叮嘱说:“兵非出奇不胜,常侍良图也!”李愬当时为检校左散骑常侍,镇守唐、邓、随几州。李愬记取裴度的嘱托,几天后,即在冬十月的辛未日,他乘大风雪夜奇袭蔡州,次日壬申四鼓时分,大军神速出现在蔡州城下,此刻鸡鸣而雪止,李愬已进入到吴元济外宅,下午晡时吴元济束手就擒。
蔡州战役胜利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淮西州县全被收服,吴元济被槛车押送京师,被斩首!
蔡州回归朝廷,蔡州百姓三十多年再见王师,无不欢腾雀跃,高呼万岁!
十二月,朝廷赐爵裴度为晋国公,回朝摄领政事。
夺取蔡州平定淮西,意义重大,其震慑之力无法估量。那个骄横不轨的王承宗随之主动献出德、棣二州,乞求朝廷宽赦;宣武、义成、横海军讨伐李师道,李师道伏诛。诸如此类种种现象,诚如史家所说:“自吴元济诛,强藩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当此之时,唐之威令,几于复振!”
裴度之功,当如何评价?历史悠悠,丰碑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