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治通鉴》随笔苏秦与张

(2023-08-30 07:24:34)
标签:

《资治通鉴》随笔

分类: 文史

 

           《资治通鉴》随笔 苏秦与张仪

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态最让后人品读。各奋其智,各骋其才,一生不甘寂寞,很多贫寒窘迫之士都在展示着人性之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是苏秦和张仪。

《史记》为苏秦、张仪立传,《资治通鉴》亦写之。苏秦历尽艰难困苦,奋发图强,于是佩六国相印,抗击秦国,在很多人眼里是何其风光!是的,苏秦最后结局遭受齐国的大夫暗杀,但终归一生轰轰烈烈,在历史上留下一页笔墨。苏秦死后,张仪大显身手,破解六国合纵,开始大力推进连横,于是六国一时皆在其股掌之中。关于连横合纵之说,最精彩的当属他二人。

合纵连横之术,其中少不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少不了大忽悠。秦惠王要攻打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正结成联盟,在一致抗御秦国,于是张仪亲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常为兄弟之国。”不动一兵一卒就可以开疆拓边,就可以得到六百里肥沃的土地,还外加美艳的女人,楚怀王和他的臣子们非常高兴,马上答应了张仪的请求,还把楚国的相印授予张仪。

不动一兵一卒即可得到六百里土地和美女,真是让楚怀王垂涎欲滴,可是世上哪有这样的方圆?哪有这样的美事?

张仪回到秦国,开始装病,三个月不上朝,对楚国的许诺根本不兑现。此时楚国已经与齐国分裂,楚怀王却根本得不到兑现,得不到秦国的土地,楚怀王思来想去,认为是与齐国断交表现得还不明显,还不坚决,还不彻底,因此就派人大骂齐王。于是“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

苏秦的目的轻而易举地达到了,苏秦是个大赢家。

是谁彻底破坏了齐国和楚国的友好同盟关系?是张仪还是楚怀王自己?还是二者兼有之?当然是二者兼有之。一个利令智昏,一个乘机用计,两人相逢谁胜谁败人所共知。

齐国和楚国成了敌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齐楚两国从此在改写着他们各自的命运。

齐国和秦国连横结成同盟后,张仪才上朝露面。随同张仪来到秦国接受那六百里土地的楚国使者总算见到了张仪,十分高兴,孰料张仪对使者说:“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给的是方圆六里,而不是六百里,也能称得上广袤?张仪开始公然奚落嘲弄起楚国来。楚国使者瞠目结舌,垂头丧气。使者回到楚国,楚王这时才知道被张仪玩耍了,于是出师与秦国交战。楚国已完全陷于孤立,在丹阳大败,丢失汉中郡,在蓝田又大败,韩国和魏国又乘机出兵袭取楚国,楚国不得不割让出两座城池与秦国求和。

一年之后,张仪再次来到楚国。楚怀王要杀掉张仪,可是听信了佞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等人的意见,不仅不杀他,还继续听信他。《史记》的《屈原列传》说,屈原出使齐国回到楚国后说服楚怀王杀掉张仪,然而张仪已经远走高飞了。

楚怀王利令智昏,备受张仪耍弄,张仪死后,楚怀王再屡受秦国愚弄。楚怀王后来还亲自到秦国去结盟,结果发现再次上当,于是大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

楚怀王作为人质,最终死在秦国。

张仪凭借着一张嘴,不仅说服了赵、魏、韩、燕,还把齐国和楚国也纳入进来,于是天下连横大势告成,秦国于是可以静观六国之间的你争我夺相互厮杀,从中牟利了。

秦惠王薨,秦武王立,因为秦武王与张仪有些不和,六国于是“皆畔横,复合纵”,秦国与六国又开始了新的较量。

《史记》为苏秦单独立传,为张仪单独立传,而且都是长篇幅。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妻妾皆笑之”,然而苏秦并不自馁,愈加奋发。愤发图强,乃成功之本。张仪出游被污为贼,被笞掠数百,其妻嘲讽道:“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可是张仪不改初衷,回答道:“视吾舌尚在否?”

司马迁这样评论苏秦和张仪:“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司马迁并不因之为“倾危之士”即不为之立传,原因何在?司马迁对战国时期的纵横之术并未加贬斥,而且明确表态说,他们的智慧有过人的地方,不能让他们“独蒙恶声”。要为其正名,这就是司马迁的初衷。

《资治通鉴》也用许多文字记下苏秦和张仪的事迹,但较之《史记》缺少生动。苏秦、张仪活动在公元前三百四十年至公元前三百一十年之间,即秦惠王执政时期。秦孝公薨,即位的秦惠王便杀掉商鞅,商鞅时代结束了,该苏秦、张仪粉墨登场了,此之谓历史轮流转。在三十年的岁月里,苏秦、张仪为历史进程推波助澜,天下风起云涌,斯人斯事,当何以看得端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