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小区附近有一个颇受欢迎的小超市,名为“绿叶子”。独特的地方是,这个超市大约一半商品来自进口,特别是食物,以进口商品为主。冷藏展示柜里陈列着满满的各式欧洲产奶酪、芝士等,经常看到一丛丛的老外埋头选购。罗勒、百里香、欧芹这样的西餐调味品“霸占”了一排货架。大约初始目标客户群以老外为主,这个超市刚一出现的时候,只有一个英文名称——April
Gourmet (四月美食),the
closest place to home (离家最近的地方)——黄色的字符镶嵌在绿色的背板上,生机勃勃。不久之后,随着我们这些本土消费者的频繁光顾,添加了中文名称。中英文看上去不太匹配,勉强算意译,不过也浸润着春天的生机。但我还是更喜欢它的英文名称。
虽然不会采买奶酪,但我对四月超市里的面包颇有好感,经常在面包架边上流连。新鲜面点大多都是本地烘焙的,但触感、味道甚至包装都不一般;保质期稍长一点的面包进口居多,德国、法国、荷兰不一而足,有时候会买一些德国产的深色粗粮面包,口味发酸。其他的惊喜首推德国杏脯。当年在波恩的时候经常采买,1.9欧元一小袋(后来涨到2.1),杏脯颜色保持了新嫩的杏黄色,吃起来酸甜适宜,真是色相味俱佳。没想到在这里也碰到了,虽说价格几乎翻倍。还有俄罗斯酸黄瓜(其实产地以德国、法国、保加利亚为主),我的早餐必备。隔壁的家乐福超市偶然也能买到,但常断顿儿,这里保持常年供应。我也常在它的“花车”边上翻检,林林总总的临期商品——智利红葡萄酒、澳大利亚啤酒、意大利咖啡粉、韩国大虾仁薯片——折扣不菲。四月超市还是不多的很早就开始出售鲜切花的超市,我常常顺手买一把,装点一下阳台,现在已经成了习惯。
最近这个北京的四月还算风平浪静,进入五月就不太消停了。我们区域发生了1-2“预防性”抢购,不仅家乐福人满为患,连“四月超市”门前也排起了长队,我头一次见。一家四口拎着几大塑料袋从超市出来,兴奋地在台阶上摆拍,叽叽呱呱的口音听着是意大利语。很快地,超市门口的那一块空地和两个长石凳成为老外们聚会的地方。假日傍晚我过去采买的时候,总看到几个年轻人拿着啤酒瓶子聚在一起有说有笑,余威尚存的夕阳暴晒也无所谓。难为他们了,取消了堂食,只能打野战了。也羡慕他们苦中作乐的劲头。
住在附近的一个朋友被封闭了两周,属于那种门口贴磁条、绝对不能出门的lockdown,只因为小区里有一个“密接”。“自由”了之后都快崩溃了,通了几次话说想见个面。去哪里呢?这是个问题。我灵机一动,不如就在我们都喜欢的“四月超市”门口见吧?好主意,朋友拍手说好。
于是,端午节晚上八点,我们在那里碰头了。可是,那两个石凳子去哪里了?门前空无一物,更没有欢乐年轻人身影。进超市一打听,原来是楼上住户投诉,说晚上太吵,于是城管把凳子撤了。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两个中年妇女买了两瓶澳大利亚产的“淡色爱尔兰啤酒”并印度尼西亚产的咸鸭蛋味的腰果,坐在“四月超市”门外的马路牙子上,沐浴着夜风又喝又吃,聊天聊地聊明天,也算是个美好夜晚。
2022年6月3日

夜幕中的四月超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