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一首送别的诗

(2022-05-15 15:29:08)

       现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送别不多了。原因无他,交通便捷、社交媒体发达,即使不能线下亲见,线上聊天互动都无障碍,真真切切实现了“天涯若比比邻”。 百千年前的那种“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基本不复现。送别变成了简单的送机、送站,挥一挥手而已,微信上继续聊。谁还会迂腐到折柳踏歌赠酒写诗?所以,送别的好诗也就慢慢不见了。近代以来,除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李叔同的《送别》,在我储备不丰的记忆库中,好像就只有席慕蓉的《渡口》了——当年我一字一句抄录在日记本上(见图片)。三十年后再读,已经不认为是首好诗了但依然热爱《开花的树》

       我曾经最爱的的送别诗是《送孟浩然之广陵》,多少次想象李太白站在浩渺江边目送孟夫子孤帆远去的情景,感觉自己跟老李一样伤感惆怅,为此特意在某年烟花三月下了一趟扬州。但不知哪一天起,我的最爱变成了——也是唐诗——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似乎名不见经传。在遇到这首诗之前,我几乎不知其人,之后也没有腾出很多时间研究他,只浅浅地知道他被戏称为“湿三百”“千首湿”,意思是他喜欢咏水,大部分诗都和水相关。“山雨欲来风满楼”是他最传世的佳句。这首送别诗也不例外。也是在长江边、名亭旁(谢亭位于现安徽宣城)送别乘船远行的友人,但具体时间是何年、友人是谁、去向何方,都不得而知。如果许浑是个大诗人,一定有人研究他的生平和著述,每个作品的来来外外都有说法。如今甚是遗憾。但这首背景不详的送别诗,我几乎一见钟情,再没有变过。

       没有春天的鹅黄嫩绿,眼前是秋天的红叶青山、“山红涧碧”“水声激激”,作者以歌声代替折柳,为友人践行。唐人果然风雅,君不见汪伦也曾踏歌送李白?更多场景也许是这样的:在谢亭边,许浑摆下一桌酒宴,一边劝酒,一边放歌,唱了一首又一首。一定要走了?再唱最后一首吧,然后由我来给你解下系船的绳索。朋友,保重,再见之日不知在何时?

       目送朋友离去后,作者并没有离开谢亭,而是又坐回残席之旁——或离开谢亭来到名为西楼的酒肆,这里不能肯定,因唐诗宋词中“西楼”多为虚指——自斟以残酒,一杯又一杯。遂不胜酒力,醉卧亭边。酒醒之时,天色已黄昏,山里又是风又是雨。朋友,不知道江水急流已经把你送到何处?这里满天风雨,我也要回去了。许浑在半醉半醒之中独自走下谢亭/西楼,带着满身惆怅寂寥。

       这就是我脑补的许浑送友人的情景。作者蛮自恋的,整首诗没有一个字正面写送别的友人,均以自己为出发点描写这场离愁别绪:殷勤劝酒、动情放歌、解缆放绳、自斟自饮、醉卧复醒、风雨中黯然离去。更为独特的是,这首送别诗所描绘的时间跨度至少半日,远远超越了通常的江边别过、“挥手自兹去”、目送远影所需的一两个时辰。由此,一半的篇幅描绘自己在友人远去后以酒消愁的寂寞,愈发突出了形单影只。

       劳歌、红叶、青山、碧水、风风、雨雨,那是所有文艺女青年喜欢的东西,足以吸引初见此诗的我。岁月累积,兴趣慢慢移到了那杯中之物,甚至武断地认为这首诗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酒”。它默默潜伏在那28个字当中,只等风尘仆仆的我进入中年,重新发现它。

       从白日放歌到暮落醉卧,从秋纷烂漫到满天风雨,从双至谢亭到独下西楼,怎一个“愁”字了得,只能凭几杯浊酒自慰。人到中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然知己已去,越发只能寄情于酒了。唐诗中咏酒送别之作比比皆是,如名满天下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似乎?)唯这一首用50%的篇幅写别后独酌,两厢对比鲜明,境独特而味无穷。柳三变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大约取其意而化之,“都门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也与“劳歌一曲解行舟”异曲同工,而许诗之简、意蕴之丰、留白之妙更在柳词之上。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不由得想起作家叶倾城转述的陈佩斯先生说过大白话:没什么可说的,走,都到我家喝酒去吧[1]。跨越时空转回到谢亭送别处,劳歌之后,许浑也一定重重地对友人说:他日再相逢,没什么可说的,到我家喝酒吧。

那一首送别的诗
席慕蓉诗《渡口》(抄录于1991年11月,日记本为友人赴美前所赠)



[1] 叶倾城. 都到我家喝酒去吧. 《天津日报·文艺周刊》,20224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Davidisleaving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