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叶、马兰和……塑料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在家中 |
一次在北京的“灶温”,那是一爿道地的北京小吃馆。棉帘启处,进来了一位赶车的,即是赶轿车的车夫,辫子盘在额上,衣襟掀起塞在褡布底下,大摇大摆,手里托着菜叶裹着的生猪肉一块,提着一根马兰系着的一撮韭黄,把食物往柜台上一拍:“掌柜的,烙一斤饼!再来一碗炖肉!”过一会儿,肉丝炒韭黄端上来了,两张家常饼一碗炖肉也端上来了。他把菜肴分为两份,一份倒在一张饼上,把饼一卷,比拳头要粗,两手扶着矗立在盘子上,张开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不大的工夫,一张饼下肚,又一张也不见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两个大饱嗝。
早年读到此处,脑补着车夫的酣畅淋漓,口水几乎滴落到书页上。如今再想起来,重点转移到了包裹猪肉的“菜叶”和系着韭黄的“马兰”绳上头。不由得隔着漫长的时空和车夫击掌:同道中人!虽然你根本意识不到,放到今天,你就是那个特别值得赞美的环保主义者。
抗疫两年多来,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不知道暴涨了多少倍,口罩、防护服、手套……让我们日常就居高不下的塑料消耗雪上加霜。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全球每年约有10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疫情以来飞速增长,截止2021年8月,全球与疫情直接相关的塑料废弃物达到850万吨左右,其中约20%已经直接进入水环境[1];按目前趋势发展下去,2040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废弃物将是现在的三倍[2];自从塑料制品进入人类生活之后,累积的塑料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地球上所有现存动物(包括人类)的重量[3]!
那天,一位身穿防护服,手里拎着、腋下夹着、肩上扛着七八个塑料大袋给封控居民送货的志愿者独行在寂静胡同里[4],逆行背影给每个人都带来感动,包括我。但作为一个相关从业人员,我也不得不感叹,我还看到了疫情下塑料治理的巨大挑战。朋友说,难道你还要求他们一颗一颗地抱送大白菜吗?我无语。特殊时期,确实别无选择。就像我们现在上班只能吃盒饭一样没选择(单位食堂关闭),饭后对着一堆塑料垃圾发呆。
只是在抗疫大局下恐怕大家还意识不到这是个问题。如果有所觉察,一定会在允许的范围内自觉地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例如西红柿和黄瓜是不是可以放在一个袋子里?一户只用一个袋子是否可行?如果可能,这些袋子是否可以重复利用?以及,内部食堂是否可以不关闭?
其实,在正常年景下,自觉地减少塑料消费也是一件“快乐但有点痛”的事情。
在超市,我自带小盒子购买豆腐干,一手拿夹子一手拿塑料袋的大姐既有点发蒙也有点烦,那表情不言而喻:这个顾客事儿真多。还好,傍边的小伙子赶忙过来帮忙,演示了一遍如何“去皮”,大姐恍然大悟。卖肉的大哥“邦、邦、邦”地剁好肉,爽快地放进我的大盒子里,在盒盖上贴上标签,可是卖鱼的大哥就不干了,问:你端着这盒子跑了怎么办?卖肉大哥赶忙过来解释:没事儿,一样的。她每次都这样,挺好的,环保!称重处的大姐,看到重复利用的、残存价签痕迹的塑料袋,总皱眉头,说,这要扫错了,领导要罚款的。我就给大姐仔细翻看一下,说,都撕干净了,您放心。后来,他们越来越接受我的残痕累累的塑料袋了——现在塑料袋的质量好得很,重复利用一二十次半点问题都没有——还不忘再夸我几句。他们也会应我的要求把标签直接贴在某些食物表面——她们不会主动这么做的,说有些顾客不愿意。
好不容易和这家超市的工作人员混熟了,获得他们的“特别关照”和些许赞美,我搬家了。依然拿着我的篮子去超市,称重大叔用两根手指捏着我的旧塑料袋,问:这是什么啊?我如实回答。人家一脸鄙夷地说:这,这,多不卫生啊……他没意识到他的那两根手指其实已经乌黑黑了。很多蔬菜打包进塑料盒里售卖,没办法。付款之后,我会把它们取出来放进篮子里,再把好端端的塑料盒还给工作人员。她们通常会奇怪地看着我,我急忙解释:这可以再利用吧。她们讪笑一下,一转身就把塑料盒扔进垃圾桶。
好吧,我再从头培养你们。
不喜欢外卖的原因首当其冲就是厌恶那一堆废弃物。我拒绝点餐,但晚上赶不及回家做饭就只能让孩子点外卖了。等回家收拾残局的时候,我会特别注意是否有一次性餐具——2020年5月份北京市就开始实施新规定了,无特别要求餐厅一律不提供一次性餐具。在我的言传身教下,小凤凰早就养成好习惯了,下单时会特别注意点选“不需要餐具”选项。饶是这样,在相当多的时候,我还是能发现一次性餐具的身影。我不会姑息,扯下外卖单就开始打电话质问。通常得到回答是:不好意思,可能是服务人员没注意,一忙起来就忘了。我气恼地说:你看“不要餐具”这几个字这么大,怎么会看不见?不送餐具对你们也是好事儿,节能成本,对吧?让配餐人员注意一下啊,要不然我下次就真的给你们差评啦——我不要餐具就是不要。估计餐馆那头接电话的人一边说好的好的,一边心里暗笑,这种顾客可真少见。
有时候对方也很委屈,滔滔不绝地向我解释:我们也不想提供餐具,那样可以节省一大块成本啊,但是如果按照新规定去做,一律不提供餐具,除非顾客有明确要求,我们就会得到差评,这两周得到六次啦,受不了,有时候不得不再次派骑手去送餐具。为了避免这种差评,外卖系统在备注栏里设置了一个默认选项,每个顾客都需要餐具。即使你在点餐的时候点了“环保餐”——不要餐具作为一份特殊的“食品”列在餐单里——但如果你不去备注栏里更改那个默认选项,系统最终确认你是要餐具的。实际情况是,很少有顾客会注意那个备注选项……
终于明白了。外卖系统的默认选项是,每个人都需要一次性餐具。如果顾客不特别进行更改,即使你点了“环保餐”,快递单上依然会出现一行字:顾客需要餐具。这样做倒是一举两得:一旦负责垃圾分类的管理人员质询起来,很好解释,顾客有明确要求嘛,不能不给;更重要的,客户不会因为没有餐具而给差评了,省了多少事儿。至于快递单上出现前后矛盾的信息,那不是事儿。想吃一顿“环保”外卖,必须跨越这道陷阱才能如愿以偿。
当一个环保主义者真心有点难。
[1]
[2] Study: Amount of plastic spewed into ocean on track to triple by 2040. https://www.businessgreen.com/news/4018188/study-plastic-spewed-ocean-track-triple-2040
[3] Human ‘stuff’ now outweighs all life on Earth.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12/human-stuff-now-outweighs-all-life-earth
[4] 送货最后100米。《北京晚报》,2022年4月27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