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于红梅名师工作室
语文未央
【设计理念】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本单元在第一课再次学习,因此本文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其进行巩固强化,进而学以致用。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因而探索欲望强烈,本文生动的描写、起伏的情节都对他们有吸引力。但活泼的性格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不一定扎实,因此在以教促学的基础上还需通过自学查漏补缺。这也是统编教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编排的初衷。其最终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实。
【教学目标】
自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梳理“我”与小桃树关系。
【教学重点】
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寻找小桃树和“我”成长过程中的共性,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学习面对生活中的磨难,要顽强斗争,不懈追求的精神。
【课时安排】 微课
【教学步骤】
一、读诗谈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佚名《桃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汪藻《春日》
文人墨客笔下的桃花或姣妍美丽,或脉脉含情,或与春共舞。民间更是把桃作为福寿的象征,辞旧迎新之际还要送桃树,祈平安。当代作家贾平凹在他的《一棵小桃树》中却这是这样描述的:一棵“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这样的小桃树有什么地方值得作者写呢?
二、“我”的小桃树
1、跳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内容。
明确:常常想,今天的黄昏,好多年前的秋天,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那个春天的早晨,一个春天,也就在这年里,这些年来,如今,雨却这么大地下着,雨还在下着。
小结:小桃树承载着“我”的记忆,也陪伴着现在的“我”。
2、小桃树和“我”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
小结:小桃树是“我”对未来生活美好、幸福的寄托,从它的孕育到成长、开花,也是“我”从儿童到成年的生活历程的写照。
三、忘却小桃树
1、小桃树是一直伴着“我”的吗?
明确:不是的。在“我”到城里上学去后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于是“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没有去想了。”但面对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心境垂垂暮老了,这时候至亲的奶奶也去世了,祸不单行。“我”面对被遗在这里,又漠漠忘却的坚强的小桃树,深感懊悔和对不起。
2、
贾平凹: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不得宠爱,体质差,喜欢躲开人。19岁被推荐上大学,怀着梦想来到城市,然而巨大的陌生感和恐慌让他产生了更深的自卑感,由乡村到城市的巨大精神落差与现实中奶奶去世的打击碰撞在一起。
小结:“我”和小桃树的成长过程都经历了磨难。小桃树不屈不挠,以其特有的生命力,顽强地生长着。“我”却为此颓废了。但风雨中的小桃树让“我”重拾信心,明白了希望要在与艰难困苦的顽强斗争中才能得以实现。含蓄地揭示出生活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未来。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四、写法析异同
《一棵小桃树》和《紫藤萝瀑布》都是托物言志,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相同点:
1.选材角度相同。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2.文章主题相同。都是经历挫折、困难后能以乐观、顽强的状态继续前行。
不同点:
1.《一颗小桃树》描写它的成长经历,一直在磨难中不屈地坚持,它一直伴随着作者,是作者的“梦的精灵”。修辞手法以比喻为主。描写以雨中的枝干、花瓣为主。对小桃树的感情直白流露。
2.《紫藤萝瀑布》选择了不同时期的紫藤萝,伶仃与繁茂形成对比,瀑布般的紫藤萝是作者的偶遇。多种修辞手法共用,有比喻、拟人、通感等。描写上由整体到局部,由上到下,细致观察。对紫藤萝的感情较为含蓄。
五、以文联系生活
我们生活、学习中遇到逆境时从小桃树身上学到了什么?
提示:多角度思考
【作者单位:西安市太元路学校】
en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