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未央439期】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微课设计——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俞
(2020-03-27 13:22:53)【语文未央439期】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微课设计——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俞凤兰
原创 于红梅名师工作室
语文未央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山水画的意境》,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艺术家禀赋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正所谓“诗者天地之心”。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循着作者的笔触就来探讨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
作者介绍:
李可染先生,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1954年起,李可染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开始了他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
一、初识山水,赏山水之境
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以描绘山川景物为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二、 山水有情,文章有“理”
当一幅绘画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该如何去鉴赏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试着找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2.“意境”是怎么获得的?
3.除了“意境”之外,山水画还有什么是关键?
请大家浏览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在文中寻找作者的观点。
要获得意境,就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情感。
山水画除了意境以外,另一个关键是意匠。
2.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文中第二段说“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这句话告诉我们写景山水画的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但是作者接下来就谈古诗而不谈山水画,是不是突兀呢?
作者认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流”字不仅写出诗人的留恋之情,而且还赋予诗歌一种画面感。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所谓诗画一家,诗人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画家绘出的景色并无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歌与山水画都强调意境的营造,只不过诗歌用文字,而绘画用画笔。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首先,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所以要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指出只有长期观察,不断表现,对虾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入,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同时从反面指出,看一眼,画一笔,想画出好画是难以想象的。
写景是为了写情,所以写诗歌、作画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作者以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做论据来论证。
在第八段作者再次强调获得意境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为了论述这个文艺观点。
作者举中国画中画松树为例,来论述中国画不强调用光,而是注重长期观察后得到的精神实质。
举了苏州的四颗老柏树的例子,来论述一棵树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
作者还引用“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的句子,论述了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这样就有独创性。
随着我们阅读层次的不断提升,当我们阅读这类有许多理论知识、陌生概念的文艺论文和哲学作品。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能更加直观了解艺术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再品山水
我们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再来欣赏文中的这幅《漓江胜境图》。在谈到漓江山水系列绘画作品时,李可染先生曾说“昔年吾曾多次泛舟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因略得其意。人在漓江边上,不能见此景也”
你能参照照片和绘画的差异,并结合今日所学,谈谈你对李可染先生这句话中的“以大观小法”的理解吗?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