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未央439期】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微课设计——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俞

(2020-03-27 13:22:53)
【语文未央439期】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微课设计——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俞凤兰 

原创 于红梅名师工作室  语文未央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山水画的意境》,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艺术家禀赋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正所谓“诗者天地之心”。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循着作者的笔触就来探讨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

作者介绍:

李可染先生,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1954年起,李可染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开始了他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

   代表作品有以革命圣地为题材创作的典范之作《井冈山》,山水画《万山红遍》的不凡之处是作者用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作品取自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之词意,意境雄浑豪迈。先生四次游漓江,流动观景,不辞辛苦,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副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现场吟出“漓江山水天下无,万山重叠一江曲”的绝唱。

一、初识山水,赏山水之境

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以描绘山川景物为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二、 山水有情,文章有“理”

当一幅绘画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该如何去鉴赏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试着找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2.“意境”是怎么获得的?

3.除了“意境”之外,山水画还有什么是关键?

请大家浏览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在文中寻找作者的观点。

    文章开门见山,在首段提出,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要获得意境,就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情感。

山水画除了意境以外,另一个关键是意匠。

   这是一篇文艺论文,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明确意境的概念是什么,进而集中探讨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由此可知,意境是什么,怎样获得意境,是文章论述的重点。



    三.山水之境,有“方”可寻

    1.在作者看来,什么是意境?

2.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文中第二段说“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这句话告诉我们写景山水画的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但是作者接下来就谈古诗而不谈山水画,是不是突兀呢?

作者认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流”字不仅写出诗人的留恋之情,而且还赋予诗歌一种画面感。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所谓诗画一家,诗人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画家绘出的景色并无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歌与山水画都强调意境的营造,只不过诗歌用文字,而绘画用画笔。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首先,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所以要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指出只有长期观察,不断表现,对虾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入,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同时从反面指出,看一眼,画一笔,想画出好画是难以想象的。

写景是为了写情,所以写诗歌、作画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作者以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做论据来论证。

在第八段作者再次强调获得意境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为了论述这个文艺观点。

作者举中国画中画松树为例,来论述中国画不强调用光,而是注重长期观察后得到的精神实质。

举了苏州的四颗老柏树的例子,来论述一棵树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

作者还引用“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的句子,论述了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这样就有独创性。

    当然,画画有了意境还不够, 还要有意匠,什么是意匠呢?

    意匠就是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作者举齐白石印章的例子和引用杜甫的诗句强调意匠的关键作用。

    同学们,现在我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思维导图梳理全文。

随着我们阅读层次的不断提升,当我们阅读这类有许多理论知识、陌生概念的文艺论文和哲学作品。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能更加直观了解艺术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再品山水

我们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再来欣赏文中的这幅《漓江胜境图》。在谈到漓江山水系列绘画作品时,李可染先生曾说“昔年吾曾多次泛舟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因略得其意。人在漓江边上,不能见此景也”

你能参照照片和绘画的差异,并结合今日所学,谈谈你对李可染先生这句话中的“以大观小法”的理解吗?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