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浅见----学习《“六招”教你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心得

(2019-04-11 16:46:01)
分类: 教学论坛(姜蕊)
  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     姜   
   “六招”教你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的作者是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长期以来,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虽然喊了许多年,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语文教师往往讲风过盛。用讲解代替学生的体验和理解,以为反正我已经讲过了,学生没有学会,是因为学习不认真,是因为学生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中特别强调实践性,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能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习得。通过被动的听讲,吸收利用率极。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改变教学方式,用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悟得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要改变有些阅读课,不读书,听教师讲;写作课,不写作,听教师讲的弊病。课堂上让学生集体参与,活动充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还要教师变教本为学生的学本。统编版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中特别提供了完整的助读体系,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思考与探究练习题,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如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4首古诗词,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单元目标如下: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2,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3.揣摩课文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教师在上第一课之前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使单元学习内容、要求,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自己寻找现有知识与单元要求之间的距离,对未知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和兴趣。进而建立学好初中语文的决心和信心。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正确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统编版教材总编顾之川曾说: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能力;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习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语文教育的任务: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书端方平正的中国字,读文采飞扬的中国书,写挥洒自如的中国文,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教师只有先自己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落实。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中本学段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分解教学目标,力求一课一得。一课一得,既指向阅读,又指向写作。统编版教材按照双线组元,各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如对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精读和略读。在阅读策略方面则转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游记等。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写作教学方面,充分利用随文写作,写片段练习;也要注意每个单元后面的篇章练习,落实写作教学的序列化。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还要求教师有瞻前顾后意识。教学目标既不能随意拔高,也不能三年不断重复。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目前现有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再逐步提高,循序渐进。

      最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还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检测。我今年带初三,每次考完试后,学生估分总是估不准确。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语文试题主观性比较强;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自己语文知识是否掌握心里没数。如果教师能明确告知学生每一课学习的必备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应该养成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让学生每课一测,每课自测,自评,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梯度知识结构。

      总之,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特别重视开发教材,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教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