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琦楷书手迹《信宿帖》

(2018-10-20 17:04:01)
分类: 书法艺术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12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人物生平:

韩琦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宋仁宗时,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熙宁八年(1075)六月,韩琦去世,享年68岁。宋神宗为他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

人物评价:

欧阳修:“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司马光:“琦实有忠于国家之心,但好遂非,此其所短也。”

苏轼:“韩 、范 、富、 欧阳 ,此四人者,人杰也。”

书法欣赏:

韩琦书法受颜真卿影响,有着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的特点。与宋代蔡襄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相比,韩琦颜体书法显得更为浑厚朴拙,这无疑是禀赋胸襟使然。现存世墨迹有小恳帖、信宿帖。

韩琦楷书手迹《信宿帖》

韩琦《信宿帖》

韩琦《信宿帖》,纸本,30.9×71.7厘米。贵州省博物馆藏。

局部放大:

http://p3.pstatp.com/large/3c7b000262d010dd8e6e

http://p9.pstatp.com/large/3c81000028b420444817

http://p3.pstatp.com/large/3c7d0002565584a66e04

http://p99.pstatp.com/large/3c7e000258195c979b2a

http://p1.pstatp.com/large/3c7e00025818e34548c5

【释文】琦再拜啟:信宿不奉儀色,共(恭)惟興寢百順。琦前者輒以《晝錦堂記》(容)易上干,退而自謂眇末之事,不當仰煩大筆,方夙夜愧悔,若無所處,而公遽以記文為示,雄辭濬發,譬夫(江)河之决,奔騰放肆,勢不可禦。從而視,圈聳駭奪魄,烏能測其淺深哉!褒假太過,非愚不肖之所勝,遂傳之大,恐为公文之玷,此又捧讀慚懼而不能自安也。其在感著,未易言悉。謹奉手啟叙謝,不宣。琦再拜啟,台坐。

文物故事:韩琦之楷书《信宿帖》卷

http://p0.qhimgs4.com/t011de36eea9e1abfe5.jpg

在贵州省博物馆的书画展厅里,展陈着一件流传了一千年左右的文物,它就是韩琦的楷书《信宿帖》卷。当观众看到展牌时会知道他的作者是韩琦,但是却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其实它是韩琦写给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它成为了一件当之无愧国宝级的文物,也是韩琦仅存的手迹。

韩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韩琦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他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公元1068年,年事已高的三朝元老韩琦主动提出要引退还乡,回相州(今河南安阳)养老。虽然宋神宗极力挽留,但韩琦深知自己以逾花甲,年高力衰,难免会贻误军机大事,再三请求引退。宋神宗见他执意要走,就准韩琦以司空兼侍中通判相州。回到相州后,韩琦在州衙内修建了一座楼阁,取名“昼锦堂”,作为修身养性之地。为什么叫昼锦堂呢?据《汉书·项籍传》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可能大家会问这是什么典故?霸王项羽攻占咸阳之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来韩琦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于是他请当朝的大文豪欧阳修为他的阁楼作文一篇,这样才有了后来著名的《昼锦堂记》。欧阳修赞誉他,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可称得上是国家重臣。为了向欧阳修表示感谢,韩琦就修书一封,也就是我们博物馆里所展出的楷书《信宿帖》卷。这封信不仅承载了文人往来之间的一段佳话,也同样展示了北宋时期的书法风貌。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书法风格谨严,“出颜入柳”,兼容了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风格。

那可能各位观众会问这封感谢信的后面是什么内容呢?是历代收藏了这封信的各大收藏家所题的跋语。分别是元至清十四位名人题的十三段跋。他们是:蔡景行、泰不华、杨敬德、祝蕃、班惟志、郝时升、王景平、赵季文、李齐、张圣卿、李懋、陈梁、王鸿绪、高士奇。

从这十余人的题跋内容不仅可以看出,都是对韩琦的人品、为人以及功绩的赞美之词,还反映了这封信札从北宋之后大致的一个流传过程。高士奇是最后一位在韩琦信札上题跋的人,后来他将这封信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非常喜爱,把它纳入到《三希堂法帖》当中。乾隆十二年,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皇宫内收藏的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摹刻上石,编成一套从帖,以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稀世珍宝的书斋——三希堂来命名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该信札及后面的蔡景行跋被收入《三希堂法帖》的第八册当中,可见,在200多年前该信札就被视为国宝。

除了题跋之外,在信札上还看到了一部分珍贵的印玺。其中包括:乾隆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等。这些都是清代几位皇帝的鉴赏章,也就是皇帝御用观览宝物的印玺。从这些印玺中可以体会到,当时这封信札经历了多少岁月,也再次的肯定了这件文物的历史价值。

http://p0.qhimgs4.com/t01dab20e74fcabb2c5.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