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楷书欣赏《龙瑞宫记》

分类: 书法艺术 |
贺知章《龙瑞宫记》刻石之谜
贺知章的《龙瑞宫记》刻石位于绍兴东南会稽山北翼宛委山南坡,是浙江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那里是古道家第十洞天——天帝阳明紫府。宛委山腹中山腰间,兀生一奇石,上贯索痕三条,人们以为此石从海中飞来,故谓之“飞来石”。远远望去,只见山重峰叠,吐纳云雾。古代乡谚云:“晴禹祠,雨龙瑞”,道出了此处佳景。飞来石形状突兀,其势欲倾,苔渍斑斑,少有锋棱。石高4米,长8.8米,不规则,石的三面有山土相拥,只有南侧势如斧劈,昂首壁立。在上倾下敛的崖面上,镌满自唐至清代摩崖近30帧,为绍兴境内单体面积摩崖密度最高之处。其中,当数唐贺知章《龙瑞宫记》最负盛名。
其实,史料来看,贺知章书《宫记》时间,不可能在归里之后,而只能在唐开元二年 任太常博士时。主要理由是:
第一,贺知章归里以后,其自身身体状况及其居乡时间,都使他已经不大可能再写《宫记》。据《旧唐书》载:天宝三年(744年)十二月,贺知章是“因病恍惚”,而“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的。就在那一年的正月初五,将要离开京都时,唐明皇率皇太子和百官在长乐坡为他设宴饯行,并御制《送贺秘监归会稽诗并序》。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贺知章告老还乡不久就病故了,终年八十六岁,践行了老子“功成、名遂、身退,道行天下”的思想。对此,朱放径曾经在《鉴湖道士观诗》中写道:“已得归乡里,……不待镜湖春,……空留道士观,谁是学仙人。”足见那时的贺知章不仅已经老态龙钟,“因病恍惚”,而且居乡时间极短(有人考证只有八个月),实在是不太可能再作《宫记》的了。
第二,更多资料表明,《龙瑞宫记》写于“唐开元二年”。首先,最早记述《龙瑞宫记》的记录《龙瑞宫记》时代最早的,大约要推北宋中期钱公辅的《禹穴诗》:“洞府闲来何寂寞,龙髯垂处认盘叁。近岩更剖知章字,漫识寄纵意自甘。”其后,南宋陈思的《宝刻丛编》有引《诸道石刻录》云:“《龙瑞宫记》,唐贺知章撰并书,开元二年(714)立。”清代《乾隆绍兴府志》也引《诸道石刻录》言立:“开元二年二月立。”据考证,《诸道石刻录》,是北宋或更早些年的著作,距贺知章在世的年份比较接近。这样的记载应该是较为可信的。其次,《宫记》本身也说得非常明白:“开元二年,敕叶天师醮,龙现,敕改龙瑞宫。”由于这一年怀仙馆敕改龙瑞宫,执掌者为了重新确立龙瑞宫管山界四至,派人专程到京都西安邀请在朝廷当大官的贺知章(官至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书写并刻石,以此告知附近乡里,也是合情合理的。还有,开元二年(714年),贺知章已经56岁,时任太常博士,其职正好统郊社、太庙、诸陵、太祝、太卜等。道观龙瑞宫正是属于它掌管的范围。加上当时刚好怀仙馆改为“龙瑞宫”,地方乡绅邀请朝廷执掌官(加上是老乡里人)贺知章,题写《龙瑞宫山界至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再次,翻遍贺知章在越地的题刻,有据可查的只有两处,对应时间分别为“延和元年(712)八月”和“开元四年(716)八月”。假若《宫记》真作于开元二年(714),那么贺知章在这五年中正好隔年题书一次。从此以后,就再也看不到有贺知章为越地所题的墨迹,仅见开元十一年(723),有贺知章撰文,却由其子峤之代为正书的《高行先生徐师道碣》。这一事情,应该就是《宫记》应该作于唐开元二年(714年)的一个最为有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