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山草书赏析《西村漫吟》

(2018-01-09 16:42:09)
分类: 书法艺术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草书《西村漫吟》简析

    傅山草书《西村漫吟》十二条屏,纸本。180X4800cm。三十六行,共三百七十三字,为傅山74岁时所做。原作藏榆次赵棣生先生家,赵先生原为北京新华分社社长。1990年刘江、谢启源据原作扩摹为225X60cm,勒石于傅山碑林公园西廊房内。由于发现较晚,所以在傅青主《霜红龛集》和《傅山全书》中都未被收录。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三月一日,博学宏词科试以傅山老病,康熙皇帝免试放还,傅山回到西村后,五月朝廷授青主“内阁中书舍人”官职。阳曲县令戴梦熊奉部文,亲自到西村为傅山悬挂“凤阁蒲轮”匾。但傅山既不接受“内阁中书舍人”官职,更不悬挂“风阁蒲轮”牌匾。
    傅山晚年,见故乡山河遭受清军占领,却无力回天,一腔悲壮愤慨的激情,只能借吟咏诗词、挥毫泼墨“著文示志”;当他壮志未酬,在只能全心倾注到学术研究中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清廷征聘,保持自己的操守,表达出傅山关心国家大事,反对变节投降的高尚民族气节。傅山晚年学识益进,书法艺术也走向新的高峰。傅山著书立说以气节、文章教育后代。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傅山创作了草书《西村漫吟》,不仅草书铁画银钩,线条优美动人、气势蓬勃,而且文辞精妙、文采飞扬,用典考究,是傅山把自己的生命融进歌吟的一首杰作,傅山在“动触忌讳”的处境中,只能词字含蓄地把诗歌作为“著文示志”和反清复明斗争的武器。
    通读傅山《霜红龛集》,发现《西村漫吟》里的大部分诗文,都系傅山不同时期有关书法的诗文和“信步无人之径,率意口占破闷”而作。如开头部分在《霜红龛集》卷九,五言律《丝素》:“丝素(旧楮)怜光净,初(新)秋见白云。聊为回雁阵,岂(不)复计鹅群。字登(正)辟支果,书空烦恼(脑)军。隃麋华(花)几笏,屋漏满(汉)氤氲!”接下来在《霜红龛集》卷九《起用杜句戏作》的第二首:“以我前(言)言(前)荐,为君岁后辰。插花朝四喜,枯树暮三嗔。败笔居奇货,空铛冷积尘。原非李北海,挂面为他人。”第五首:“秃颖忽然笑,何为枉见投。画沙非乞米,挫锐不封侯。屋角(漏)殊多事,穿锥省怨尤。近来积贮者,幸甚及银钩。”第三首:“骛书有何好,此谬由诸君。作意(字)见不(无)见,制心闻不闻。所希在斗米(水),岂敢望鹅群。自笑悭贪甚,吾能去几分。”五言律诗《无聊杂诗》中“不作怀人啸,天稍冷独吁(盱)。三秋云教我,一澹物来初。设法加餐饼(饭),宁愚不看书。老馋风味要,糟(糖)得石花(华)鱼。”为《霜红龛集》卷九,《秋径十首》中的第七首。“奈病不修(备)药,怜秋常上楼。冈恋来瘦,物色共分忧。红叶翻(幡)飞下,黄花矍铄头(收)。岩林无气概,王霸为儿羞。”在《霜红龛集》卷七。“己丑(1649年)寓平定马军村,即事有拈”,共240个字。其中部分字和《西村漫吟》中的不一致。但刘江、谢启源著的《傅山书法艺术研究》一书中,对《西村漫吟》的译文有十多个字,既非《西村漫吟》字,又非《霜红龛集》字,不解缘何。(括号中的字为《西村漫吟》一文的字)。
    《西村漫吟》立足故里西村,以论述书法为主题,展开了诗人的视野,纵观古今扫视四海,表达出傅山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关头、在国破家亡的事变面前,挺身而出的高尚气节和情操。傅山注重文学的社会作用,强调经世致用。傅山看到明清以来,国力日趋衰微,政治日渐腐败,这与儒学奴性教育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傅山坚持气节,反复批判奴性,这种思想体现在书法艺术上就是对骨力的追求,傅山说:“字正辟支果”,“不自正人,不能变出”正极奇生,在傅山眼里所谓“正”,就是数千年书家锤炼书艺的正确方法,就是书法艺术的修养和天然境界。同时强调“作字见无见”即创作的字要见到没有见到过的字,写字要有创新,有自己的特色,不要千篇一律,要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敢于标新立异。“制心闻不闻”创作思想更要闻所未闻。要“号令自我发,文章自我开”,这就是傅山主张的艺术独创,这就是傅山扫除文坛积弊的创新精神。在艺术上决不走前人的路。傅山遭际乱世,胸中的郁勃之气,借那种柔媚的书体是难以达到抒发的,所以在书法上以奇崛的结体和多变的笔法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西村漫吟》草书在线条的信笔缠绕、信笔盘旋、起伏顿挫中,把法度置之度外,只是率意而为,(只有严守法度并能达到随所心所欲的境界时,才能把法度置之度外。)“画沙非乞米”,颜真卿行书《述张长史(张旭)笔法十二意》曰:“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书道尽矣。用笔如锥画沙,自然齐古人矣。”傅山谦虚地说自己只是随意写画,怎敢和《乞米帖》相比。
    傅山不同意把书法说得越来越神秘化,越来越故弄玄虚,“屋漏殊多事,穿锥省怨尤。,”屋漏一说指书法笔画像屋漏一样流畅,屋漏为颜真卿的书法绝招,《书学史》曰:“索靖之银钩虿尾,颜真卿之屋漏,怀素之壁路(壁坼之路)及钗股诸法不若是之明且要也。”。氤氲:云烟很盛的样子。这里暗指国破家亡。穿锥说古人库狄干不识字,让他签名“干”字时,中间的一竖是从,下往上画上去的,像用锥子穿,当时人称为“穿锥”。傅山认为不要让世俗的书法规矩所束缚,只有把书法的法度置之度外,师自然,以诡异鸣高,以博变为能,率意而为,才能将胸中的郁愤之气藉以抒发。所有关于书法的规矩都是“多事”,什么是“正”?傅山说:“写字之妙,亦不过一正。然正不是版,不是死,只是古法”。“法本无法”,“正”是“法”的境界,“奇”是“无法”的境界。傅山坦诚谦虚地说:“老夫一法也不懂”,只是“信手行去,一派天机”,“作字见无见,制心闻不闻。”只要“专精下苦”,自然会“六文开玉篆,八体曜银书”,同时傅山对自己的鹜书深为自豪,真可谓“凤举崩云绝,鸾惊游雾束。”有如鸾凤腾飞、更似龙舞鱼跃。让人感受到的是傅山奇崛的性格与愤激之情,进而领悟其诗韵。(何为“韵”,黄庭坚说:“韵者即有余不尽。”)
    傅山草书《西村漫吟》确有“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崖之势,临危据高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崖,落落乎犹众星列河汉”,皆体于自然,效法天地之神韵。鹜:野鸭。“近来积贮者,幸甚及银钩。”银钩指书法,有幸也涉及到傅山的书法作品。
    《西村漫吟》具有丰富的内涵,“旧楮怜光净,新秋见白云。聊为回雁阵,不复计鹅群。”,有三层意境,字面一层说在洁白如云的宣纸上,随心所欲写几行如雁阵般的书法,怎敢和王献之的《鹅群帖》来较量呢;二层描写故里西村的秋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仰望雁数组长空,俯视鹅群戏汾水,西村的新秋,一派丰收在望的田园风光;字意的三层是借写书房常用的纸:“旧楮怜光净”光净则(明)寓意我的旧主乃明朝;墨:“隃麋花几笏”,笔:“败笔居奇货”。字里行间深层寓意傅山怜悯和思念明朝旧都,南飞的雁阵寄托着傅山不忘回归明朝的坚强信念。
    “隃麋花几笏”由于隃麋地区(今陕西省千阳县一带)古时产墨,又最著名,因此隃麋也就成为墨的别名。元代伊世珍所撰的《琅环记》中说:“汉人有墨,名隃墨”。宋代晁贯之《墨经》说:“汉贵扶风隃麋终南山之松。”由于这里树令古老,枝条中油脂含量高,极适于烧烟制墨,因原料上乘,制作精良,隃麋地区所产之墨,当时已成为墨中佳品。《汉宫仪》中有“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的记载。因添加的香料和形状不同,墨的单位名称也是多种多样,有时交错并用,有丸、枚、螺、笏、挺、锭、块等。
同时借吟咏西村故里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美丽秋景的同时,巧妙引用历史典故,颂扬唐朝书法家李北海人品的正直高尚、文才横溢。其书法的独创性更受傅山尊重;赞赏了汉武帝时的飞将军李广的悲壮情怀;傅山把自己比作陶潜,讴歌了陶渊明“著文示志”,“耻复事人”的高尚气节、歌颂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王霸忠心耿耿事刘秀的勇猛智机情操。寓意自己(儿孙)也要像历史人物一样,忠于国家(明朝),和敌人(清朝统治者)进行顽强勇敢的斗争,像李广一样为国家不惜献出自已的生命。我们从《西村漫吟》中能够读出傅山情感的律动,能够读出傅山血液的沸腾。
    李邕(685—762)唐朝书法家。人称“书中仙手”,董其昌云:“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刘熙载《艺概》云:“李北海书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拟之。”与李白、杜甫、高适等交游。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对后世影响力较大。他反对一味摹仿,曾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因为人正直,不拘细节,文章书翰皆过人,为宰相李林甫所忌,被诬为“奸脏”,被杖杀于郡。杜甫闻李邕负谤死,作《八哀诗》,令人伤之。尤擅以行楷写碑,其书碑志,达八百余,由于北海为人树碑立传,所以傅山用“原非李北海,挂面为他人。”来表达对李北海的敬仰之情。傅山非常欣赏李北海,傅山多次提到李北海,并临写过李北海的书法。
    “挫锐不封侯”典出汉朝飞将军李广。李广勇敢善射,一生奋勇杀敌,屡次挫败敌人的锐气,斩杀俘获敌人无数,深为匈奴人畏服,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但李广属下的军官士兵们有很多人声名比李广差很远都被封为列候,而李广不仅始终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封侯晋爵,60多岁的老年李广在一次战斗中因延误了时间,竟毅然刎头来表示为国尽忠。挫锐不封侯也是说书法挫锐有骨力,但傅山并不是想借此封官进爵。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复汝期。”,傅山和陶渊明虽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政治上一样的遭遇,“耻复事人”、文才横溢、“嗜酒吟诗”,“著文示志”的共同心志使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岩林无气概,王霸为儿羞”,西汉人王霸,字符伯,系颖阳人氏,少为狱吏,慷慨有大志。善驭士卒,恤死抚伤,事必躬亲,所以后来刘秀即位,任王霸为偏将军,兼领宫俊两部兵马,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东汉初,跟随刘秀打过天下的功臣很多,其中以功劳较大得以在明帝时图像于南宫(县名,属信都国,今冀州县)云台阁的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而被封为列侯的有一百多人。)傅山为其赞誉曰“不乐吏职,西学长安。独识真人,永以不还。滹沱神冰,一言为坚。知兵爱士,独任有桓。不救掳虏,乘弊视觑。拮据上谷,二十余年”。(见霜红龛集二十七卷)有一次茂建正战马武,谁料后队已乱,未及三合,胁上已为戟所伤,负痛急走。马武见来将击退茂建,审视,正是王霸,转恨为感激。又过两日,茂建复独至王霸营前挑战,王霸却安坐营中,与军吏饮酒作乐,谈笑自若。突然贼箭飞来,将近王霸下颊,王霸用手中所执的酒杯,轻轻格去(杯系铜制),但听得叮当一声,箭坠席前,军吏皆变色,唯独王霸镇定如一,对军吏说:“茂建带着客兵来救此城,我料他粮食不足,所以一再挑战,侥幸一胜。今我闭营休士,以逸待劳,便是不战屈人,指日可胜”。至日暮,敌皆败退。有一次因刘秀兵单将寡,为避追兵,昼夜兼行,一路上蒙霜露雪,冻得面无人色,到了定襄,传闻邯郸追兵在后,急趋至滹沱河,(山海经云:大戏之山,滹沱之水出焉。在今山西代州繁峙县,东流经定州即光武所渡处,俗谓之危渡口)前驱候吏回言河水长流,无船可渡,刘秀再命王霸往视,王霸驰至河滨,但见流水潺潺,寒风猎猎,东西南北,并无一船,不由的嗟叹起来。转思追兵在后,死生总须一渡,不如谎称:“河冰方合,正好速渡”。众闻言大喜,开步便走。说也奇怪,待至大众临河,果然冰坚可涉,当即渡到对岸,冰又解散,王霸也暗暗称奇。傅山以王霸忠主尽职的情操,激励后代,尽管眼前在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下是“岩林无气概”,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地斗争到底,随着秋风的劲吹,“红叶翻飞下”的结果一定会到来。清军最终将像“红叶(寓意清朝官员所戴的红帽,即清军人头)”一样一条条地落地。像王霸那样有胆有为的人,在这里也泛指历史上一切为王称霸的人,如果没有气节,也难免要遭到小孩子的耻笑与羞辱。
    我们通过傅山《西村漫吟》这扇开启的心灵之窗去窥视、去感受、去领悟、去体验、去品味傅山博大精深的内心世界,随着傅山的诗情画意畅想遨游中华历史长廊,使人物我两忘。傅山《西村漫吟》典雅而精美,既洋溢着灵气、超脱潇洒的意境,又蕴藉着含蓄、深沉耐人寻味的情感,借用诗词书法来抒发自己的胸怀,用旁征博引的典故唤醒世人要忠君爱国!李邕、李广、陶渊明、王霸等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并高度赞扬;生动形像的描绘:“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无不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西村漫吟》是傅山的心声,诗文不仅表达了傅山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感悟,也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历史画卷和农村田园风光画卷。形象地道出了傅山同养育他成长的故里西村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和忠于国家的高风亮节,寓意深远。在当时那个浮躁的社会,这首诗像一缕清风,拂过了人们的心灵。
    傅山诗书深奥难懂,刘江、谢启源说:“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书法美学诗章,毋庸诠译与注解”。加之笔者才疏学浅,撰写本文,只想抛砖引玉,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待于广大学者。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傅山《西村漫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