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京《元祐党籍碑》

(2017-10-31 21:50:49)
分类: 书法艺术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北宋蔡京《元祐党籍碑》

    蔡京《元祐党籍碑》

 

    《元祐党籍碑》为北宋刻石,亦称《元祐党人碑》、《元祐奸党碑》。宋徽宗即位后,听蔡京之言,将哲宗元祐中任职、曾对王安石《新法》不满的大臣数百人列为“元祐奸党”,并将其名单刻石,颁布全国。这就是有名的《元祐党籍碑》。共有三种:一,崇宁元年(1102)徽宗赵佶正书,刻于内府端礼门。未几即毁。二,崇宁二年(1103)蔡京书,勒令诸州据以刊石,次年亦奉诏毁。三,崇宁三年(1104)刻于朝堂。正书,无书人姓名,已毁。碑文列司马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等309人为奸党,亦毁。今传世者,惟广西自治区有两刻石:一在桂林龙隐岩石壁间,为庆元四年(1198)戊午梁律刊,后有吉州饶祖芫跋,字较大,石已剥落,且被镌刻八分书已漫漶三分之一;另一,在融县真仙岩壁间,系嘉定四年(1211)沈重刻,下有跋。沈乃“党籍”中列名的沈千之曾孙,家藏有此碑旧拓。《金石萃编》云:“赵佶、蔡京书法,皆为一代高手,以书法故,此碑自未可以人以事全废也。”

 

《元佑党籍碑》碑文:
      皇帝嗣位之五年 ,旌别淑慝,明信赏刑,黜元佑 
      害政之臣,靡有佚罚。乃命有司,夷考罪状,第其首恶与其附丽者以闻,得三百九
人。皇帝书而刊之石,置于文德殿门之东壁,永为万世臣子之戒。又诏臣京书之,将以颁
之天下。臣窃惟陛下仁圣英武,遵制扬功,彰善瘅恶,以昭先烈。臣敢不对扬休命,仰承
陛下孝悌继述之志。司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京 
      谨书。
      元佑奸党
      文臣
      曾任宰臣执政官
      司马光 故  文彦博故  吕公著故  吕大防故  刘  挚故  范纯仁故  韩忠彦故  曾  
      梁  焘故  王岩叟故  苏  辙    王  存故  郑  雍故  傅尧俞故  赵  瞻故  韩维故
      孙  固故  范百禄故  胡宗愈故  李清臣故  刘奉世    范纯礼    安  焘    陆佃故
      黄  履故  张商英    蒋之奇故 
      曾任待制以上官
      苏  轼故  刘安世    范祖禹故  朱光庭故  姚  勔故  赵君锡故  马  默故  孔武仲故
      孔文仲故  吴安持故  钱  勰故  李之纯故  孙  觉故  鲜于侁故  赵彦若故  赵  卨故
      王钦臣故  孙  升故  李  周故  王  汾故  韩  川故  顾  临故  贾  易    吕希纯   
      曾  肇    王  觌    范纯粹    吕  陶    王  古    丰  稷    张舜民    张  问故
      杨  畏    邹  浩    陈次升    谢文瓘    岑象求故  周  鼎    徐  绩    路衡昌故
      董敦逸故  上官均    叶  涛故  郭知章    杨康国    龚  原    朱  绂    叶祖洽
      朱师服
      余官
      秦  观故  黄庭坚    晁补之    张  耒    吴安诗    欧阳棐    刘唐老    王  
      吕希哲    杜  纯故  张保源    孔平仲    衡  钧    兖公适故  冯百药    周 谊
      孙  琮    范柔中    邓考甫    王  察    赵  峋    封觉民故  胡端修    李   
      李  贲    赵令畤    郭执中    石  芳    金  极    高公应    安信之    张   
      黄  策    吴安逊    周永徽    高  渐    张  夙故  鲜于绰    吕谅卿    王   
      朱  纮    吴  朋故  梁安国    王  古    苏  迥    檀  固    何大受    王   
      鹿敏求    江公望    曾  纡    高士育    邓忠臣故  种师极    韩  治    都   贶  

      秦希甫    钱景祥    周  綍    何大正    吕彦祖    梁  宽    沈  千    曹兴宗
      罗鼎臣    刘  勃    王  拯    黄安期    陈师锡    于  肇    黄  迁    莫佒正
      许尧辅    杨  朏    胡  良    梅君俞    寇宗颜    张  居    李  修    逄纯熙
      高遵恪    黄  才    曹  盥    侯顾道    周遵道    林  肤    葛  辉故  宋寿岳
      王公彦    王  交    张  溥    许安修    刘吉甫    胡  潜    董  祥    扬瓌宝
      倪直孺    蒋  津    王  守    邓允中    梁俊民    王  阳    张  裕    陆表民
      叶世英    谢  潜    陈  唐    刘经国    汤  戫故  司马康故  宋保国故  黄隐    
      毕仲游    常安民    汪  衍    余  爽    郑  侠    常  立    程  颐    唐义问故
      余  卞    李格非    陈  瓘    任伯雨    张庭坚    马  涓    孙  谔故  陈  
      朱光裔    苏  嘉    龚  夬    王  回故  吕希绩故  吴  俦故  欧阳中立故  尹  材故
      叶  伸故  李茂直    吴处厚故  李积中    商  倚故  陈  祜    虞  防    李  
      李  深    李之仪    范正平    曹  盖    杨  綝    苏  昞    葛茂宗    刘  
      柴  衮    洪  羽    赵天佐    李  新    扈  充故  张  恕    陈  并    洪  
      周  锷    萧  刓    赵  越    滕  友    江  洵    方  适    许端卿    李昭玘
      向  紃    陈  察    钟正甫    高茂华    杨彦璋    廖正一    李夷行    彭   
      梁士能 
      武臣
      张  巽    李  备故  王献可故  胡  田    马  谂    王  履故  赵希夷    任  
      郭子旂    钱  盛    赵希德    王长民    李  永故  王庭臣    吉师雄    李  
      吴休复故  崔昌符    潘  滋    高士权    李嘉亮    李  珫    刘延肇    姚  
      李  
      内臣
      梁惟简故  陈  衍故  张士良    梁知新故  李  倬故  谭  扆    窦  钺    赵 约
      黄卿从    冯  说    曾  焘    苏舜民    杨  偁  梁  弼    陈  恂    张茂则故
      张  琳    裴彦臣    李  偁故  阎守懃    王  绂    李  穆    蔡克明    王化基
      王  道    邓世昌    郑居简    张  祜    王化臣
      为臣不忠曾任宰臣
      章  敦    王  

 

    蔡京(1047-1126),字元长,仙游(今福建仙游)人,蔡襄堂弟,熙宁进士。徽宗朝,拜尚书左丞、右仆射。大观中,拜太师。二年封鲁国公。是历史有名的权奸。精工书法,尤擅行书,形似米南宫,字势豪健,痛快沉着。或谓“宋四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登神宗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使辽还,拜中书舍人。元丰七年知开封府。哲宗元祜元年出知成德军。历知瀛州,扬州、郓州、永兴军、成都府。绍圣初,入权户部尚书。弟卞拜右丞,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进承旨。徽宗即位,夺职提举洞霄宫。明年,起知定州。崇宁元年徙大名府。复为翰林学士承旨,拜尚书左丞,俄为右仆射。二年,进左仆射。五年,罢为中太乙宫使。大观元年复拜左仆射、太尉、太师。三年,致仕。政和二年召复辅政。宣和二年令致仕。六年,再起领三省,复致仕。钦宗即位,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卒,年八十。《东都事略》卷一○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蔡京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他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
    蔡京书法颇妙。初师蔡襄,徐季海,不久弃之,改学沈传师,又厌弃,改学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传宋徽宗对蔡京的书法赞不绝口,并把它颁行天下。宋徽宗与蔡京的作法,引起当时许多有良知的人士的反对。在当时的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官府请一个叫安民的石匠去刻字,他推辞说:“草民是愚昧之人,本不知立碑之意。但象司马相公这样的人,天下人都说他正直,现在却说他是奸邪之辈,草民不忍刻他名字。”  
    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因而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如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据说,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   
    存世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

                                                                                     

延伸阅读
历史上笔走龙蛇的三大奸臣:米芾书法不如蔡京
    我国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人品历来高于书品,书法是人的学识、才能、品质高度融合的体现。司马光曾经说过:才胜德者,小人也。很多人认为把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桧、严蒿等虽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所谓因人废字。张瑞图趋附阉党,性质上与严蒿之流有别,其书法勉强被后世所接受。

  蔡京:书法自成一家体

  蔡京(1047-1126),福建仙游人,字元长,为徽宗朝“六贼”之首。宋徽宗赵佶对他宠信有加,朝廷中每一次的反蔡风潮,徽宗虽迫于情势,不得不将其降黜或外放,以抚平民意,但总是很快就官复原职。从崇宁元年(112年)任蔡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第二宰相的职权)兼中书侍郎起(半年后,蔡京便正式就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当朝第一宰相)到靖康元年(1126年)罢其官爵止,20多年里,四次罢免,又四次起用。最后,蔡京年已八十,耳背目昏,步履蹒跚,徽宗还倚重他,直到自己退位。

  蔡京的书法自成一格,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书法不如蔡京。据说,一次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何人最好?米芾答:从唐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当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史书记载说,有一年夏天,两个下级官吏极为恭谨地侍奉蔡京,不停地用扇子为他扇凉。蔡京心中喜悦,于是要过扇子,在上面为他们题了两句杜甫的诗。没想到,几天之后,这两个家伙忽然阔气起来,一问才知,他们的扇子被一位亲王花两万钱买走了。两万钱,大约相当于当时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而这位亲王,就是登上皇位之前的宋徽宗。可以想见,这位本身就是书法大家的宋徽宗是何等喜爱蔡京的作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初秋时节,宦官童贯作为内廷供奉官,被派到杭州设立明金局,其职责是为皇帝征集文玩字画。此时,蔡京贬居杭州已近一年。据说,他为童贯提供了一份名单,帮他出谋划策,使杭州城里流藏民间的几件传世不朽之作,落入童贯手中。其中,有王右军的字、顾闳中的画,还有宋徽宗梦寐以求的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这使童贯在侍奉不久的主子面前大为露脸。宦官童贯作为绝好的中介,进一步加深了皇帝对蔡京的赏识。

  而童贯与蔡京二人也就此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裹挟着宋徽宗,将大宋王朝一步步拖下了灾难的深渊。北宋之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宋徽宗宠用蔡京这个佞臣,以及童贯、高俅之徒。而宋徽宗昏聩无能,荒淫无耻,最后和他的儿子钦宗成为金兵的俘虏。80岁的蔡京亦被充军。蔡京凄然写下:“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无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这是蔡京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在其充军发配的一路之上,百姓不卖给他一汤一饭,以致活活饿死。死后也没有棺木,被埋进了专门收葬无家可归者的漏泽园中。

    秦桧:无缘命名宋体字

  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秦桧与徽、钦二帝一起被金人俘获,随后卖身投靠金太宗之弟挞懒。被释放南归后,他历任南宋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19年,为宋高宗赵构所宠信。他杀害民族英雄岳飞,贬逐忠臣良将,为主议和,坚持投降,实行向金称臣纳币的政策,成为南宋高宗一朝有名的奸相。

  秦桧是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颇有造诣。为官早年名声尚好,深为宋徽宗喜爱,被破格任用为御史台左司谏,负责处理御史台衙门的往来公文。据说,在处理公文中,秦桧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乃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字体,尤其对徽宗赵信的字甚有研究,后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于是他开始用自己创造的新体字誊写奏折。

  这引起了徽宗的注意,下令秦桧将其书写范本发往全国各地,要求统一按范本字体书写公文,这一措施很快得到了推广。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宋体”一脉相承,有人说宋体就是“瘦金体”的印刷体。时至今日,宋体仍然是应用最广的字体,它为汉字的普及、传播功不可没。仅凭这一点,秦桧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按一般的习惯,秦桧创立的字体应该叫秦体。但是,由于秦桧是奸臣,才把这种字体命名为宋体字,可以说是因人废字。
    严嵩:无可取代“至公堂”

  严蒿(1480-1567),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袁州分宜人。严嵩自幼聪颖好学,5岁在严氏祠启蒙,9岁入县学,10岁县试拔擢超群,19岁中举,25岁殿试中二甲进士,进入翰林院。从这份学历履历表可以看出,严嵩一直是个优等生,而且小时候是神童。当时嘉靖皇帝迷长生不老之术,喜以青词向上天祈福。而严蒿善于起草青词(祭神的文书),讨得嘉靖欢心,遂取得内阁首辅之位,时人讥为“青词宰相”。其权倾朝野,趋炎附势之徒都投靠他,竟有30多个官员做了他的干儿子。

  据齐如山在一本书里记载,清代京城有顺天府乡试的贡院,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皇帝非常重视,主考官都是尚书衔的。可这个贡院的大殿匾额上“至公堂”三个大字,是严蒿所书。

  这样一个为朝廷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然是大奸臣题写的匾额,谁也会觉得不舒服。乾隆帝想把它换掉,便命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他自己作为喜好舞文弄墨的天子,也写数遍。然而他发现,自己的御笔和其他人所书,都不如严蒿,只好作罢,仍然让奸臣的字高高悬挂。

  严嵩在位时,对古人墨宝甚是珍爱。据史书记载,为了获得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图》,严蒿杀了两个人。嘉靖年间,严蒿得知此图收藏在员外郎王振斋手中,便派蓟门总督王忏去求购。王振斋惧怕严蒿的权势,又舍不得交出这幅画,于是便找名家临摹了一幅送给严蒿。

  严蒿不知是假,公开炫耀时被曾经装裱过此画的装裱师看破。严蒿怒不可遏,随即以“欺相”之罪缉拿了王振斋。王振斋招出真迹在其舅舅陆治手中,严蒿又利用权势从陆治手中获得真迹。可怜的王振斋最后死在狱中。严蒿以权势掠取真迹的内幕王忏最清楚。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严蒿以“治军失机”的罪名将他杀掉灭口。明末清初戏剧家李玉根据这一史实编写了《一捧雪》传奇并被搬上戏剧舞台。

  后严蒿逐渐失宠势倒,其子被处斩,宅邸被查抄,《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入皇宫。严蒿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最终落得削籍为民,家产尽抄。其家产共抄得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二百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此外还有田地上百万亩,房屋六千多间,以及无数的珍稀古玩、名人字画。

  为什么“字如其人”的说法屡屡落空?严嵩临死前的委屈之言解释了这种误差,他写道“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至死,他依然认为自己是个浩然正气的忠臣、君子。奸臣这种自以为正义在胸中的心态让他们的字看起来或雄健豪放或清雅高洁,“字如其人”其实只是通过字可以看出写字人的心理状况,至于品行是无法从字里显露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