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草书《肚痛帖》高清拓本

分类: 书法艺术 |
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庚寅年夏月临张旭肚痛帖
唐代张旭(618—907)被誉为我国古代八圣之一。八圣为:酒圣杜康、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 、画圣吴道子
、茶圣陆羽 、 药圣孙思邈,聊备一说。
有故事说,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他老先生也想不到,某天感冒了,随手写了一张便签,总共6行30字:“今天突然感觉肚子很痛,几乎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不晓得是凉了还是热了造成的,(这山里头没有洋药,更没得条件输液,)只有吃哈中药告哈,喝几剂大黄汤如何?想来它对风寒风热伤风都有好处,咋个整好哦?老子又不是医生。”设想那便条早不知去向,但因他名气,居然被后人刊刻流传下来,成了我们尊奉的草书经典。今天看来,这家伙是凶,随手写来,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趣济,内撅外拓,千变万化,神采飘逸,极有情趣。
这张长史厉害,唐文宗时,便诏以张旭草书、李白诗歌、裴旻剑舞被称为“三绝“。张旭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他的诗今仅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他的七绝《山行留客》入了小学课文:“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老几又嗜酒成性,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饮中八仙”。而且往往在醉后书写,草体字也写得尽善尽美。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他喜欢喝酒,每次大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据李肇《国史补》说,张旭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抒写。他的“发书”飘逸奇妙,异趣横生,连他自己酒醒后也大为惊奇,这似有夸张之嫌。诗人高适在《醉中赠张旭》说他“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人们也就称他为“张颠”。 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颜真卿、怀素都曾师法于他。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我国古代书法评论家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乃至颜真卿、柳公权诸大家都有微词,只有张旭,无人道其短,这是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唐代韩愈赞张旭书法为:“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衰,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还很谦虚,他在任常熟县尉时,有一个老翁为了一件小事到县衙内告状,张旭给他写了一张判决书,不料过了数日,这个老翁又来求判,张旭非常恼火,责备这个老翁道:“你怎么敢为了一件细小闲事屡次来求判。吵扰衙门。”老翁回答说:“我实在不是为了再来求判,而是因为看到你上次判决书上的书法笔迹奇妙,想多得一些作为墨宝珍藏起来。”当张旭在谈话间得知这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遗墨精品时,就要他拿来观览。张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迹时,惊呼“天下工书者也”,从此张旭尽得运用笔法的妙旨,书艺大进。
张旭为狂草书的奠基者。“草”书而再冠之以“狂”,是区别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作风的草书。狂草,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其法度、规矩来说,却是狂而有理,一板一眼,严密、准确的,容不得半点草率和马虎。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他的书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被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
张旭的名作《肚痛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
张旭死后,大家都很怀念他。如杜甫入蜀后,见张旭的遗墨,万分伤感,写了一首《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中曰: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李颀在《赠张旭》一诗中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酒素壁,挥笔如流星。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醉尉街”。旧时,城内还曾建有“草圣祠”,祠内的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表达了邑人对这位草书之圣的深深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