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墨迹本的由来

分类: 书法艺术 |
智永书《真草千字文》于唐代的何延之《兰亭记》中有言“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文,好者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窦蒙的《述书赋注》也提及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存有数本,可见此文在唐代已为人所知。到了宋代,通过米芾的《书史》及《宝章待访录》可知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有唐粉蜡纸拓本、楮纸唐人临书和黄麻纸唐人临书。《宣和书谱》卷十七智永小传之中则有真草千文七篇和小字千文的记载。南宋高宗时期在御府中也藏有智永的真草千字文,高宗常研习其书,此事在高宗的《翰墨志》和周必大的《益公题跋》卷七中都可见到。在岳珂的《宝真斋法书赞》卷八中载有智永真草千文二十八行真迹本的残本。《群玉堂帖》卷二也载有智永真草千字文残本。周密的《云烟过眼录》则收录了智永真草千字文。此外,清代李佐贤的《书画鉴影》中记载了有带有薛绍彭印的真迹本(从“龙师”至结尾)存世。作为明清以后用以品鉴的智永千字文中最好的版本,关中本是据宋代长安崔氏所藏真迹刊刻的。由此可知,千字文的唐代拓本并非一种,到了宋代也仍有数种版本留存下来。之所以使用了真书和草书两种书体,是为了将此二种书体示于人前以供学习之便。据记载智永的归田赋也使用了同样的两种书体书写,可知这种方式并不局限于千字文。此事见载于米芾《书史》、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四。
今日本小川正字广巳(小川为次郎之子)所藏真草千字文墨迹本,此卷早在唐代已随归化之僧、遣唐之使流传到东邻日本。据天平胜宝八年
此文的流传可追溯到江户幕府末期明治时代的文人江马天江。(本名圣钦,江州坂田郡人。明治三十四年殁,享年七十七岁。)天江为一位游僧看病后,得到了作为谢礼的此文,而后在其友人谷铁臣的恳求下又将此文让给了谷铁臣(据须羽源一的观点)。当时,谷铁臣用一部《佩文韵府》和天江进行了交换(据山田永年《过眼余唱》)。谷铁臣号太湖,彦根藩士,以诗文闻名。晚年号如意山人,隐居京都西加茂的灵源寺。明治三十八年十二月殁,享年八十四岁。著有诗文集《如意遗稿》,其中卷九“无款二体千文跋”中有言“右楷草二千字,白麻纸。墨色如漆,初为异僧所藏,言此为昔日空海入唐时所获。诸友赏鉴,或为永师真迹,或为虞、褚摹本。余视其为至宝,不下于文皇契帖(兰亭序)。”故世人称此本千字文为谷如意本。
此本千字文曾于明治十二年四月六日,在京都的大宫御所博览会品评所举行的古代书法字帖展示上,作为谷如意藏品展出。关于此事的记载可见于山中信天翁刊行的《帖史》,由此可知这本千字文在此时确为谷铁臣所藏。
明治十四年(1881)一月,日下部鸣鹤曾书信于谷铁臣本人,同年六月杨守敬作跋文寄于鸣鹤与如意山人,足见此时这本千文仍为谷如意所藏。而至大正元年(1912)十二月,内藤湖南的题跋则是为小川家所写,可知此时已归小川家所得。据此推断此本约在明治三十八年谷铁臣去世后至大正初期时间流入小川家,而据小川家所言是于大正初期通过山田(茂助)圣华房(山田茂助为人名,圣华房是其出版社名。)购得。于大正元年由小林写真珂罗版精装印制刊行,方为世人所熟知。小川为次郎,号简斋,居于京都市左京区鹿谷,大正十五年一月一日殁,享年七十六岁。小川家在书画收藏领域名望颇高,除此千字文之外,另藏有金刚场陀罗尼经、华严经音义卷上下、世说新书卷六残卷、宋高宗书徽宗文集序等珍品而为世人所知。
今观此本,帖子开头栏外与帖子末尾处均钤“太湖翁家藏”方印,为谷如意的鉴藏章。其帖首印下方另有“湖上钓客”钤印,据字义推断应是谷如意印章。再下方是“华马山樵”方印,于帖末白纸上另有相同一枚“华马山樵”章并且其下印有“晋亭”印,应属同人之印,暂无从考证。由于在谷铁臣之前此本为江马天江所有,或许此二者是天江的印章也未可知。本帖的题签,由谷铁臣的友人山中信天翁(名献)题写“二体千字文”。在外盒贴纸通体黑漆之上,谷如意红字题写了“永师二体千字文真迹如意山房藏”字样。在千字文字帖原本之外,另有杨守敬题跋、日下部鸣鹤信件和题字、罗振玉题跋和内藤湖南的长跋,现将这些题跋另作一卷,附于其中。原帖第九开左右装帧有颠倒,错页部分已在正文框外用红笔标注前后。
以下为小林写真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