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修学习笔记

(2020-01-03 10:25:40)
标签:

365

分类: 日志
                                                         在主题阅读中 与学生共同成长
        主题阅读可以通过一个主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一个主题促进学科融合、通过一个主题沟通课堂内外、通过一个主题帮助学生精神成长……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如果说,遗忘的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剩下的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也就是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提升人的素养,而不是仅仅是掌握知识本身。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培养他们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成为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我们大家也都在尝试多种阅读方式的教学。例如互文阅读、群文阅读、主题阅读等等。其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很多时候,这几种阅读方式也是互相结合的。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就是其中的一种阅读方式——主题阅读。 提起主题阅读我们都不陌生,近些年来,国内外很多教育教学专家都在进行研究和实践。

一、什么是主题阅读,为什么要进行主题阅读?它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起了哪些作用?

(一)什么是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是在同一个主题下,阅读多个文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对文本信息提取、重组、加工和表达,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个主题可以是思想上的,也可以是知识上或文化主题。

主题阅读中,主题确定的依据有很多。既可以以课本为依托,根据教材按照人文主题编排的单元特点,进行资源整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 6 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乡村生活,我们既可围绕几篇课文的共同点进行整合阅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也可围绕单篇文章的主题进行互文、群文、整本书的阅读,例如:为了更好感受《小英雄雨来》一课中“小英雄的形象”,引导学生阅读作家同名小说和电影。还可以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确定自然、亲情等一个专题或话题展开阅读。我今天将和大家交流的《鲸一组》一课,目的都是为了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由内容的主题阅读最终升华到情感的主题。

(二)为什么要进行主题阅读?

1 .学生阅读的需要

在信息化的社会,面对庞杂的阅读资源,面对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教给学生根据阅读主题选择文本,如何提取、整理、合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最后得出结论十分重要。

2. 语文学习的特点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阅读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情感体验。在主题阅读中,可以帮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主题阅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起了哪些作用?

通过对窦桂梅老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一书的学习,以及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对主题阅读的特点,有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大家分享 :

1. 通过一个主题,培养综合能力

2. 通过一个主题,促进学科融合

3. 通过一个主题,沟通课堂内外

4. 通过一个主题,帮助精神成长

这一切,都是指向的是儿童完整人的发展,帮助学生在促进语言生长的同时,实现文化的积淀与价值的引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结合《鲸一组》这节课交流观点

《鲸一组》是一节三年级的主题阅读课。设计这节课的初衷,就是临近暑假,想教给学生一种主题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更有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

这节课,以“鲸”为阅读主题,选取了四篇文本。分别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选读课文《喜爱音乐的白鲸》和同步阅读中的《海豚领航》,以及听读材料《鲸》和非连续性文本《全球蓝鲸数量变化统计图》。同时,还有一段关于鲸的影像资料,供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信息编写解说词。

主题阅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阅读方式。对于动物这个主题,他们很喜欢,对于这样的主题阅读方式,他们乐于接受。但是对于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以及怎样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学生还不清楚。于是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听读一组关于鲸的文本,尝试通过把握主要信息,了解鲸,关注鲸的命运。渗透关注自然,保护动物的价值观。

( 2 )通过沟通听说读写和课堂内外等方式,初步尝试运用围绕主题、多角度选择阅读材料的方法,捕捉信息,解决问题。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学重难点)

( 3 )尝试信息重组,根据需要进行有效表达。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堂去看一看。

1. 倾听文本,了解鲸的特点

上课伊始,老师先请同学听一段录音,要求听完后说说对鲸有什么新认识。学生带这个问题边听边捕捉相关信息。在随后的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鲸不是鱼,它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靠喝妈妈的奶长大。”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鲸的种类特别多,有几十种,就连海豚也属于鲸呢!”还有的学生说:“鲸的体型特别大,蓝鲸的一张嘴就能容纳十个成年人。”

学生通过倾听、交流知道了以下要点:鲸是哺乳动物,体型庞大,种类多样。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又听了一遍录音,并抓住要点概括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倾听中提取相关信息、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还渗透了“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海豚也属于鲸的科学知识。

2. 读图说图,关注鲸的现状

接下来,教师继续以鲸为主题,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出示一个非连续性文本《全球蓝鲸数量变化统计图》,引导学生结合统计图,说出自己的发现、猜测和思考。最后鼓励学生大胆完整地把读懂的内容连起来讲给别人听。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全球蓝鲸数量变化统计图》时,自然而然地打破了学科壁垒,把语文和数学学科的学习进行了融合,把读懂的图表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由一句一句地说到最后连成一段话,自信地表达,不仅提高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而且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更是引起同学间的情感共鸣,认真思考了鲸濒临灭绝的原因。

我们在主题阅读中,就可以尝试这样的学科融合方式,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将不同学科的概念、内容、活动等整合在一起,为研究同一主题、解决同一问题提供不同的学科知识和资源。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多学科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理解主题,从多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3. 分享阅读,感受人与鲸的友情

此时,围绕对鲸的新认识,学生分成了两组同时阅读两篇文章《喜爱音乐的白鲸》《海豚领航》,然后围绕“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讲给大家听”这个话题,相互交流阅读收获,并分享阅读:人能利用白鲸喜爱音乐的特点,帮助被冰层困住的白鲸游出冰区,海豚也能在船只走失的时候帮助人们的船只领航。在相同的时间内,大家同时了解了两篇文章,阅读量增加了一倍,阅读兴趣倍增。而且从中感受到人与鲸之间的互相帮助与温暖之情,对鲸的喜爱之情逐渐升温。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在略读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4. 读写结合,运用信息表达收获

这个部分,教师给学生前边的几个板块的阅读搭建了一个实践展示的平台,请学生运用阅读的收获,帮助创编一部保护鲸的宣传片。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共同制作一部保护鲸的宣传片。教师在课前搜集好影像资料,学生在看懂短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这节课之前几个环节所学到的文本信息和课下搜集的广告语分小组给宣传片写解说词,并自信地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信息的重组和加工,并通过写解说词的方式,展现出了阅读的成果和收获,进行有效表达。

最后一位同学说到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震撼人心的广告语,让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主题的认识,已经由一开始的“鲸”上升到了对保护动物的思考,阅读主题得到了升华。而且这个环节,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提取信息、综合运用等

5. 补充其他资料,丰富主题认识

如何引导学生带着问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结合这个主题,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资料袋,推荐一些有关于鲸的电影、书籍、音乐和新闻两则。

这个环节,教师通过资料袋,给学生提供了电影、书籍、音乐和新闻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围绕阅读主题,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课下能更多的走进鲸的世界。为学生对主题的深入体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途径。

6. 梳理阅读方法,沟通课堂内外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这节课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主题阅读的过程,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梳理出主题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最后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总结,即:确立主题——选择文本——信息重组——自信表达。然后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用今天学的主题阅读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有效的沟通课堂内外。

主题阅读使学生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学习一种阅读方法,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于是课堂的结束,不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成为学生新的学习的开始。

通过这节主题阅读课,我也有以下两点思考:

1. 精读、略读课与主题阅读的关系。

我认为,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要按照主题阅读的思路来上。关于主题阅读,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定。我们在精读和略读课上学习和实践阅读方法,了解作者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主题阅读课上,则教给学生如何围绕一个主题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大量而有目的的阅读,一个学期可以有目的的进行几次。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课下自主进行主题阅读,学生掌握了这样的阅读方法后,会享受到更多阅读的乐趣,并且阅读更加条理化,阅读量和阅读速度也一定会有所提升。

2. 重组课程资源是对教师的考验。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在主题阅读中,主题的选取和确定,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文本,是最核心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在查找并观看了大量的关于鲸的资料后,本着将“听说读写”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统整起来的想法,我们以《喜爱音乐的白鲸》和同步阅读中《海豚领航》作为主体课文,另外扩充了听读材料《鲸》和非连续性文本《全球蓝鲸数量变化统计图》等材料。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围绕鲸这个主题提取相关的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教材重组和修改,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正像窦桂梅老师所说,教师确立主题时,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以孩子的自身特点为根本,还要教师恰到好处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选择补充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深化既定主题,以求教学的高效。由此可见,主题阅读教学中主题的确定和选择文本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即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充当着母语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在一次又一次主题阅读中,相信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得到不断提升,教师的自身能力也都能不断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