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研修学习笔记
(2019-12-30 11:24:22)| 分类: 日志 |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以思维为核心的语文理解与运用在小学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拓展学生阅读空间,培养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研究专题。
一、拓展阅读空间的意义
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习语文,既要重视课内,还要重视课外,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应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确保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拓展阅读是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是学生运用能力的过程
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指出“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育人宗旨,就是强调教育者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尽最大努力,让每个学生成长为完善的人。所以教师应有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意识,引导学生多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从而使语文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逐步提升。
(二)拓展阅读是由例文向课外的拓展,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例文,不仅仅积累了语言,更习得了方法,在拓展阅读中就要运用方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他们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言文字之美,张扬人性的善,探求人格的真,使其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相融合,这样学生个性化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逐步提升,这正是核心素养的体现。
(三)拓展阅读是由语言表象向内心世界的拓展,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过程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凝练,体会作者情感之真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二、拓展阅读,培养思维,落实核心素养
拓展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思维方式是学生个体思维层次(深度)、结构(类型)、方向(思路)的综合表现,是他们认知素质的核心。思维水平的发展主要包括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科学思维态度的养成。作为一名高年级语文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更要清晰本年段的特点,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拓展学生阅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课前调查,关注学生,为拓展阅读奠定基石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外国名篇名著”中的一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课文写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种种美好的幻象。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小女孩现实处境的鲜明对比,写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正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做了课前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 100%
的学生都读过这个故事,对于故事的内容他们都非常熟悉,但是对于“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却没有几个同学关注。于是我提前布置,让学生们利用早读、书香时刻、自习课阅读《安徒生童话》,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依托文本,适度拓展,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要以生为本,就要借助教材这个例子,运用多种策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学的教材中,课文的数量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文本非常重要,是“举一反三”的例子。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文本,挖掘文本可以利用的价值,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1. 挖掘文本,探究写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阅读教学不应只局限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应借助文本,结合文体的特点,适时适度拓展。世界文学宝库里,有许多中外名著,这些名著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阅读这些作品,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情节凄美感人,对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时所看到的幻象学生一读就懂,但是对于结尾中两个“幸福”理解则难以把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呢?我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文本,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把握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理解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拓展阅读,培养思维,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愿望。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出示学习提示,充分引导学生自学批划,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领悟到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就会产生美好的幻象,这些幻象都是她极度需要的,所以当她看到这些美好的幻象时感到幸福。为了深刻理解“幸福”含义,我特别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的写作方法,精心设计问题:为什么作者写幻象的笔墨多,写现实笔墨少?学生在深入探究后明白了: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冷酷;幻想中越感到幸福,回到现实中就更加觉得痛苦!小女孩只有死了才能永远摆脱痛苦,才是“幸福”的,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读懂了故事的内涵,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更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形成解释的能力不断提升。
2. 创设情境,拓展写作背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所谓“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不同角度地、不同侧面地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逆向反复比较,从而找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境,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适时拓展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浓厚的阅读兴趣,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上,学生通过探究写法感悟到,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很震撼人心。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读童话故事和你以前读童话故事有什么不同?”学生纷纷回答:“以前我们读童话故事时更多的关注故事的内容、故事的情节以及人物的命运,而今天我们再读童话故事时更加关注故事的写法和故事的内涵。而且知道了要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还可以联系作者的亲身经历。”于是我随机拓展了安徒生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当时有一个朋友寄给安徒生一封信,信里附着三幅图,请求他写篇童话,来搭配其中一幅图,他选择了手中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那一幅,配上了这篇童话。这是因为安徒生的母亲幼年时是个讨饭的孩子。这幅图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苦难的童年。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摊开稿纸,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广大穷苦儿童的同情,奋笔疾书,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优秀感人的童话。当同学们读了这段资料后,结合资料内容,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感悟到:安徒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由对母亲的同情,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穷苦儿童的同情;有的学生感悟到:安徒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联系母亲的经历,控诉当时社会的现状,表达出对丹麦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满;还有的学生感悟到:安徒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结合母亲的亲身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所想到的,当一个作家将关注自己或亲人的命运上升到关注整个社会时,他才能成为有影响力的作家。
可见在教学经典名著的时候,教师适时适度地拓展作者经历和创作背景,可以使“文本”的作用更大、价值更高。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有了本质的飞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升。同时,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最终达成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拓展阅读,突出个性,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文本后,对课文内容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认识,也学到了新的读书方法,教师可以适度拓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课堂上我给学生拓展了二年级曾经学过的童话故事——《丑小鸭》,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习读童话故事的方法,再读这个故事,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再次走进《丑小鸭》原文,结合安徒生的经历,有的学生感悟到:安徒生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把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和同情。丑小鸭长得太丑了,所有的鸡、鸭都嘲笑他,排挤他,连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欺侮他,看不起他,作者通过几个动词——咬、啄、讨厌、讥笑、追赶等,形象地写出了事态的炎凉,这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有的学生感悟到:丑小鸭是安徒生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通过“丑小鸭”象征性地描绘了他自己少年时代所经历的坎坷和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及他如何在这种逆境中不懈奋斗去实现他的理想,他是一个穷苦鞋匠的儿子,母亲靠为人洗衣过活。安徒生小时候忍饥挨饿,同时还处处遭到人们的鄙视。但他却一点儿也不气馁,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深刻领悟到:丑小鸭就是安徒生的真实写照。安徒生正是有了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才使得丑小鸭这个形象塑造得如此生动、感人,这正应验了他自己说的话:“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走进《安徒生童话》,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故事,结合作者的经历,写作方法,谈出自己新的感悟。学生在读了《皇帝的新装》后,有的学生感悟到:安徒生的想象力丰富而奇特,文笔夸张,语言诙谐;有的学生感悟到: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有的学生感悟到:大臣们虚伪、愚蠢,自欺欺人;有的学生感悟到:骗子的奸诈,狡猾;还有学生感悟到:孩子,天真无邪,实话实说;……
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童话故事和同学交流,这样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他们思维的独创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加以鼓励,因为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悟,才使思维的独创性不断提升。
总之,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更应将知识点向课外延伸和拓展,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更应将知识点向课外延伸和拓展,这样,学生习得的语文能力才得以在实践中运用。学生的发言才能有条理、有深度,才能在拓展中提高,同时发展了思维品质,落实了核心素养。
三、课后拓展,情感升华,提升核心素养
一节优秀的教学设计,往往是教师精心准备的结果。在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年段特点和文本特点,适时适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可以随文拓展一些文章或书目,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学中以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运用课内的学习方法去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喜欢阅读,爱读童话故事,但这并非终结。就童话故事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做朗读者——《重读安徒生童话》的读书沙龙活动。学生通过读书沙龙感悟到:每一篇童话都有安徒生深深的思考以及他独到的写作方法,这正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思想的体现。可见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了内容,更加关注写法,关注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故事的内涵。在交流中习得了方法,体会到童话的特点,获得了人生的感悟,从而使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以提升。更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安徒生的作品后,想进一步探究《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童话故事与《安徒生童话》的异同之处,这将语文学习引向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能依据课程标准,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以及年段特点,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文本,依据文本特点,适度拓展,把力量用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思维、体会情感上。所以教师要力图通过拓展阅读空间,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前一篇:2019年12月23日
后一篇:研修学习笔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