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承秦制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资治通鉴》在记载秦汉历史的时候,没有像理论著作那样去讨论秦为什么二世而亡,汉为什么百年不衰。它把这些道理融合在它的叙述逻辑当中,只要我们仔细品味,就能从中读出些端倪来。
“非承秦不能立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不是用秦朝的制度,那就没有汉朝,汉朝是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立国的。但是汉朝并没有完全按照秦朝的具体方法去做,汉朝用秦制但不行秦政。当然,政、制,其实这两者也是不能够完全分开的,制度跟政治操作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个例子,在秦朝的时候,叔孙通就是博士了,但是他噤口不言,甚至难免还有阿谀奉承之辞,顺着领导的意思说话。在刘邦打江山的时候,他也没怎么推荐他的学生到朝中去做官,他的学生因此还很不满意,他却说还没到时候。到了刘邦建立汉朝之时,他就出来了。他帮刘邦建立一套礼仪制度。刘邦作为平民皇帝,即位之初,感觉不到皇帝的尊严,开国武将们一个个觉得是自己打下了江山,对皇权缺乏敬畏。叔孙通告诉刘邦,这是缺乏朝廷礼仪所致,主动提出要制定朝廷礼制。于是,他带着他的学生和从鲁国招来的儒生,制作礼乐,设计朝廷仪式,完善尊卑秩序。
当时的朝廷礼仪,非常简单。那些舐血的暴徒,在宫廷宴会上或者喝醉了狂呼乱叫,或者拔剑击柱,毫无规矩,混乱不堪。刘邦对此一筹莫展。叔孙通趁机说:“儒家打江山不行,但治江山是可以的。你派我去召集鲁国的儒生,和我的学生一起来起草一个朝廷官员的觐见仪式。”他要规范群臣跟皇帝的关系。刘邦担心他会搞得很复杂,叔孙通说不会很复杂,礼制跟着时代变化,可以酌采古礼,然后加上秦朝的一些仪范,编个新礼就行了。
叔孙通招揽了三十多个儒生,和他的学生一起制定朝廷仪范。搞了一个月,他跟刘邦说可以来试试。刘邦试了以后觉得不难,很高兴,说:“这个我能学会。”之后叔孙通就让大家也学,学会入朝堂应该怎么行走,见皇帝应该怎么行礼。
汉高祖七年(前200)十月,长乐宫建成,诸侯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酒宴之上,众侍臣官员陪坐殿上者,皆俯伏垂首,按尊卑次序起身,给皇上敬酒祝颂。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出现敢大声喧哗,不合礼节的人。
刘邦说:“哎呀,我现在才知道,做皇帝是这么尊贵!”他赏叔孙通五百金,而且还提拔他为太常,相当于文化礼仪部的部长。
用秦制而不用秦政的另一个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秦始皇在他的国家统一之后,硬件建设比较多,软件建设比较少,尤其是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太简单。以法制国没错,以吏为师,除了种树、种田、占卜等科技农技方面的书籍之外,你就不要再读别的书了。
马洛斯讲,个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生理的需要,吃啊、喝啊;然后,有安全的需要,这是基本的生存问题;再高一点层次,就是有文化、社交、情感的需求;更高的,对自尊的要求,还有自我价值的实现问题。你看看秦始皇说的,你别的不需要了,生活里就两件事,按商鞅的说法就种田和打仗,现在国家统一太平了,你还让他去种田干活,任何文化方面的东西都认为是多余的,这是漠视人的本性的做法。
汉朝开始重视这件事情。陆贾经常跟刘邦谈诗书,刘邦觉得很讨厌,他说“老子在马上打天下,安事诗书?”陆贾毫不退缩,淡定地说:“你马上打天下,你能马上治天下吗?”这个陆贾还讲:你看当初夫差、智伯、秦始皇,都只讲武力,极武而亡。假如当初秦吞并天下之后,行仁义之事,提倡一些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设,还轮到你来有天下吗?《资治通鉴》用“帝有惭色”四个字说刘邦不好意思了,他知道,如果秦始皇不行暴政,没有他的机会。他说:“那好,你就写一篇文章,说说秦为什么失天下,我是怎么得天下,还有古今成败之国的事。”
陆贾就根据历史材料,写了一篇历史上的国家之所以存亡的分析长文,一共有十二篇。每奏上一篇,“帝未尝不称善。”皇帝都叫好,左右呼万岁,太棒了。这十二篇文章组成《新语》一书。这个《新语》是一组以儒家为基调,同时混杂道家思想的著作。
比如《新语》里有一篇文章《无为》,说道之大者,没有能超过无为的。人的行为之大者,有超过谨慎、恭敬的。君子在治国的时候,要无为而治,就像没有声音那样寂静,像衙门里没有官吏那样安静,百姓怡然而且安分守己。所以政府尽量不要干预老百姓做事,老百姓呢也别吵吵嚷嚷,就安分做好自己的事。无为而治,在当时的情景下,就要让政府不要过度地干预百姓生产和生活。商鞅变法时,政府对于生产经营特别操心,什么都管,各种规定细碎繁琐。现在呢,不要管,要清静无为。
刘邦能够听取叔孙通、陆贾的意见,表明他有判断力。尽管他不是儒生出身,实际上还有点轻视儒生,可是他并不是不知道,儒家思想的真正价值。所以他平定英布,经过山东的时候,亲自准备祭品,前往祭祀孔子,他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第一个祭孔子的皇帝。如果没有陆贾、叔孙通的影响在前面,刘邦不会去祭祀孔子。这次祭孔是在汉高祖十二年(前195),是刘邦去世前夕。
用秦制不用秦政的第三个表现是刘邦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汉初有异姓诸侯国、同姓诸侯国。异姓八大诸侯国的分封,是为了打天下时的统战需要,争取同盟者,共同打败项羽。同姓诸侯王的分封,刘邦有另外的政治考虑。《资治通鉴》有这么一段话,“帝王以天下初定,子幼、昆弟少”,孩子少,兄弟不多,“惩秦孤立而亡”,觉得秦朝孤立无援,汲取秦亡的这个教训,大封同姓以镇抚天下。与此同时,他却在逐渐除去异姓诸侯王,也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刘邦在公元前202年统一之后,到公元前195元去世,这七年间,他就是在解决异姓诸侯王威胁国家安全问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除掉韩信、彭越和英布。没有异姓的分封,没有人帮他打天下;异姓分封后他又从国家安全考虑,又必须加以削弱和剪除。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刘邦很务实。
封同姓为诸侯这个问题,后来造成了七国之乱。但是你不要否定在当时这个同姓分封的意义。同姓王就是刘家的子弟:刘邦的弟弟、侄子、儿子等,离关中遥远的东部地区,基本是分封的,主要有齐国、赵国、梁国等,作为屏藩汉室的屏障。刘邦搞的是“一朝两制”:一个汉朝,两个制度,郡县制和封国制。
刘邦一共在历史上活跃了十五年。刘邦四十八岁出来造反,前面七年多是打天下的,分两个阶段:前两年是从家乡打到咸阳,把秦的都城和平解放了;后面五年多,跟项羽争天下,是楚汉之争,最后由于韩信等的战无不胜,又有张良、萧何等人的辅佐,刘邦赢得了天下。然后还有七年多的时间呢,就是采取各种措施来安定他的江山。
当他去世前,吕后曾经问他说:“萧相国之后谁可为相?”刘邦说:“曹参。”曹参也老了,吕后问:“曹参以后呢?”刘邦说:“王陵,不过王陵这个人的性格太直,需要陈平一块儿合作,而陈平呢,难当独任,性格上软弱了一点儿,需要周勃,周勃可以当太尉。”吕后继续问:“那他们之后呢?”刘邦说:“这就不是你所知道了。”果然到他们之后,吕后也不在了,刘邦不但能算出后面几个宰相的人选,还能算出他老婆活多长呢。
刘邦在他的家国传承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应该说做得也是比较出色的,就是接班人的问题。
汉惠帝刘盈早就被立为太子,这是他跟吕后的孩子。可是这个刘盈太软弱了,刘邦不喜欢。他喜欢他跟戚夫人生的孩子如意,当时封为赵王。刘邦在外面打仗,也带着戚夫人,戚夫人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便梨花带雨地吹枕边风,搞得刘邦也想换太子,废黜刘盈,立刘如意。这一来,吕后就着急了,说:“这个女人欺负人够狠的,夺了我的丈夫,还想夺我儿子的太子位置!”她就到处动员大臣出面反对,大臣们也不赞成换太子,张良又为吕后献计,故意让刘邦敬重的“商山四皓”出来辅佐太子刘盈,使刘邦放弃换太子的念头。
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当他发现 “商山四皓”,居然甘心辅佐自己认为不堪嗣位的太子,说明太子国本已经受到全国上下的认可,就把个人的情感放在了一边。在太子问题上,应该说,他比秦始皇强。秦始皇到死也没立太子。
用秦制而不用秦政在经济活动中最为明显,就是授田制度。秦始皇的时候,也有此制,“使黔首自实田”,让百姓自己去如实上报,到底要占有多少地,能耕多少地,细节的制度我们不太清楚,但这个耕者有其田是有的。这是战国授田制的延续。
总之,刘邦在他临终之前,应该是基本上确定了大汉江山的各项制度。
张国刚《资治通鉴与国家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