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晁仲约的故事

(2023-03-12 21:18:43)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晁仲约的故事




庆历三年,新政刚刚开始的时候,当时各地叛乱很多。有一伙叛匪打到了高邮军(今江苏高邮)。“兵来将当水来土掩”,但是,拿什么来挡呢?宋朝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禁军全部由中央调度,地方政府手里只有一点根本不能打仗的厢兵,还有一点弓手(民兵)。高邮的知军叫晁仲约,听说叛匪快到了,晁仲约算了一笔经济帐,他盘算了一下本军那点可怜的人马,得出的结论是硬碰硬肯定没戏,还不如消财免灾,拿钱买平安,于是乎,晁仲约就让当地的富户出资置办了一份大礼,让人抬着好酒好肉,去慰问叛匪。贼兵的目的就是活命过好日子,拿了东西,当然就高高兴兴地走了。从高邮人民的角度看,晁仲约肯定是干了一件好事。

但是,一个地方长官竟然贿赂叛匪,从制度和道义上讲,肯定是不对的,简直是大错特错,属于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该怎么处置晁仲约,改革派出现了严重分歧。枢密副使富弼、谏官欧阳修主张严办,“重行朝典”,要砍下晁仲约的头来以儆效尤,整风肃纪。参知政事范仲淹却认为晁仲约情有可原,罪不该死。控辩双方在仁宗面前展开了激烈争论,范仲淹跟富弼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范仲淹赢了,仁宗被说服,晁仲约免于一死。富弼的心里不服气,气得鼓鼓的,怒气冲冲地对范仲淹说:“方今患法不举,举法而方沮(阻止)之,何以整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有法不依,我要依法办事,你却多方阻挠,那还怎么管别人呢?在富弼看来,范仲淹这事做得无原则、无底线。

范仲淹说出了自己的考虑:

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之事。奈何欲轻坏之?且吾与公在此,同僚之间,同心者有几?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以诛戮臣下,他日手滑,虽吾辈亦未敢自保也。

这一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

本朝自建国以来,列祖列宗从不轻易杀戮官员,这是积大德的事情。这样的好传统,凭什么要随随便便破坏它呢?再者说,我跟你在中央,这一班同僚之间,同心同德的有几个?即使是皇上的意思,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这样轻率地引导皇帝杀戮臣下,他日杀得手滑了,只怕将来有一天,你我的性命也不敢说保得住啊!

我读这段,主要感想有三点:第一,范仲淹不如富弼实在,很滑头,跟我上中学学《岳阳楼记》的时候老师说的好像不大一样,没那么大义凛然。第二,范仲淹对皇帝严重不信任,新政一开头他就已经在想着失败的事情了,明显诚意不足。第三,真正掌控一切的还是皇帝。从中学到大学,只要学庆历新政,都是说“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领导了……”,把皇帝直接当作时间标志来使用,好像新政就是改革派和守旧派的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较量,这里头没有皇帝什么事儿。其实不对,范仲淹真怕皇帝,估计他的政敌也怕。

下面就是“晁仲约的故事”的后半段。庆历四年六月初一,仁宗再度发出手诏,对改革措施表示不满,范仲淹主动请求离开领导岗位,为国守边。二十二日,仁宗批准范仲淹的请求,让他到陕西、河东对西夏前线宣抚视察。八月份,富弼被派往河北宣抚视察,防备契丹。范仲淹的参知政事,富弼的枢密副使头衔还没摘。但是到十一月,仁宗正式发表诏书,认定改革派是在结党营私,没干正事。各种恶意的诽谤开始开始漫天飞舞。甚至有人诬告富弼谋反。第二年正月,富弼从河北宣抚归来,人都到了开封城门外,仁宗却听信谗言,让他在城外听候处理。

此时富弼“比夜彷徨,不能寐”,在屋子里踱来踱去。范仲淹当初为晁仲约求情说话的时候,富弼是“终不以为然”的。可是,在这一夜,想到皇帝一个念头跑偏,自己的项上人头、毕生名节就会统统灰飞烟灭,富弼忽然开窃了,明白了,他喃喃自语,连连感叹:“范六丈,圣人也!”范六丈,是富弼对范仲淹的尊称。最终,仁宗还是守住了不杀大臣的祖训,只是解除了范仲淹、富弼的领导职务,把他们降为地方长官。

那么,范仲淹究竟圣明在什么地方呢?他的圣明就在于他始终没有忘记君臣的之分,他始终都知道自己在为皇帝打工,如果皇帝不支持,就什么也干不成。这个简单道理,范仲淹在改革之初就是明白的,所以他从头到尾都有所保留,从没打算赴汤蹈火;富弼起初不明白,所以想坚持原则,态度刚硬,经历了这次风波也明白了,所以他后来虽再度入朝,但是政治态度却变得相对中庸,不再有激进的行为了。

 





 

      摘自赵冬梅《司马光和他的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