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有流亡愧俸钱

标签:
文化时评杂谈 |
近读唐诗宋词,发觉不少诗人都是官员,在他们的诗作里,不乏对为官生态和心态的描述。唐代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上,在给好友李儋的诗中写道:“邑有流亡愧俸钱”,为管辖地区有流亡的灾民深深引咎自责。“愧”,让我想到白居易在《卖炭翁》等诗篇中所呈现的情愫,都是面对民生之艰无力缓解,想到自己“吏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梅尧臣在知襄阳县时,曾作《大水后城中坏庐舍千余,作诗自咎》:“岂敢问天灾,但惭为政恶”,责怪自己事先未想到派人修理好水道。
韦应物、白居易和梅尧臣的惭愧,在韩愈、柳宗元、黄庭坚、苏轼等先贤的诗文中也有反映,所以他们诗名盛,政声也隆。
在唐宋诗人官员群中,伴随着优秀的诗歌传统,也流淌着廉政勤政的文化传统。当官首先要清廉。高呼“民病我亦病,呻吟过五更“的黄庭坚,特意手书了《戒石铭》:“尔俸尔,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他一生清贫,操守不变。当官还要勤政,为民造福。在自己管辖的地方,倘若“邑有流亡”,路有饿殍,即使有着各种客观的原因,心中装着人民的官员也会“愧俸钱”“私自愧”的。这种惭愧心与人民之间是息息相通的。
无所作为的官员,“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做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吃吃喝喝捞票子”。这样的庸官与贪官一样,都是官场的硬伤。
读读“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样的诗,催生官员应有的惭愧之心,羞恶之心,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