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春服既成

标签:
历史时评文化杂谈 |
衣食住行,衣居首。衣不蔽体,生存难继,谈何其他。早年在读黄仲则诗“全家都在风雨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窸窣衣单,凄然久之。幼经穷苦,感同身受。记得闽都岁时,每逢新正,长幼均须更换新衣,慈母忧心。艰难时世,家无宿粮,哪能岁岁新衣!每当此时,母亲总是挑灯深夜,以旧翻新,东拼西凑。新正道喜声中,居然一家灿烂“新”衣!靠的是午夜灯影下的“慈母手中线”。
人际往来,首重仪表。所谓仪表堂堂者,断非时下“颜值”“名牌”所指。都谓气质和修养体现人品,但却非自生而有,多系后期养生,而衣着整洁确是补拙之良方。那年温儒敏将就任中文系主任,有感于当下的散淡轻漫风气,曾与我偶语一些仪式的必要性。例如在庄重的场合,迎新或毕业典礼,论文答辩,学术会议等,均应正式着装。我赞同。即此一端,香港就值得我们学习。港岛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上班期间,男士均是正装领带,女士一般都是高跟鞋裙装。日日如此,蔚为风气。
服装非小事,多半与社会兴衰有关。我们可以从唐三彩的仕女服饰发现一个盛唐,也可以从敦煌石窟中的那些供养人的着装看到当日的繁盛。服装一事虽乃日常,却从中可以窥及时代风尚,社会兴衰,非可轻觑。社会动荡,生存失去常态,当然顾不上仪表一端。社会安定,人心放松,服装也就百卉竞呈。
《论语·先进》有重要的一次师生谈话。孔子与弟子谈人生志趣。曾晳语惊四座:“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咏而归。”老师听了很是赞同:“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一贯讲究仪礼的夫子,原来也是崇尚服饰之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