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2017-09-19 07:09:52)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于传统接受式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材是灌输的内容。这种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最大缺点是:
1、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2、学生缺乏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鉴别、获取、加工和处理的能力难以培养,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实践意义
3、构建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三 、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构想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
第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2、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这样,研究者可以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负责“发现知识”到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还可使实际工作者改进其行动和工作。
本课题在师生互动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课堂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教研员、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对本课题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其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其效果,积累其成功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更好地为师生互动提供理论支撑,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2、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步骤及过程
1、准备和启动阶段(2016年4月至2016年5月)
课题启动阶段:
2、实施探究阶段(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
(1)构建课程改革下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
(2)探索研究落实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策略及操作方法。
(3)具体实施。
(4)及时记录与整理相关体会与经验并撰写案例、论文等。
(1)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数据、材料。
(2)编印教案集、整理相关的论文、案例、课件等。
(3)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鉴定会,成果送审。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问题:
1、参与本课题共七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很难静下心来思考。力不从心是本课题的完成还有不足之处,在今后,我们还将继续研究深入下去。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深深感受到,这一课题非常有研究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2、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差生的课堂互动上还存在问题,差生基础太差,接受能力差,表达能力更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针对差生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
改进意见:
学校方面能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如,适当提高课题研究经费,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提供到到外面学习交流的机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