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从江旅游,当地司机师傅推荐我们去加榜梯田看看。到了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时,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层层梯田,泛着银光,从高山往峡谷延伸,高低错落,线条分明。大地线条,绕绕弯弯,将大山绕了一弯又一弯,大气磅礴。82岁老人,白发苍苍,在梯田插秧,种水稻,辛勤耕耘。老人微驼的背影,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粒粒皆辛苦!
提起梯田,一直认为云南元阳梯田与广西龙胜梯田,颇为壮观。而贵州黔东南从江县月亮山腹部的加榜梯田,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超过想像。一垄垄,一片片的梯田,自上而下,与大山、峡谷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气势磅礴的梯田,是当地苗族祖先的杰作。他们地处深山,没有平整的田地。但智慧的先民,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坡建家园,依山势而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远远望去,垄垄梯田,波光粼粼,苗寨好似在水中央,一座座木楼点缀梯田,一弯弯梯田映衬家园,构成如诗如画的风光。
经过祖先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形成了气势恢宏的田园。在游人眼里如诗意的风景,却是苗族人民祖祖辈辈辛苦的耕耘地。
时下正是耕种的好季节,人们忙于犁田、拨秧、运秧、插秧。犁田,大都是牛耕田,有的梯田呈垂直状态,通往每丘梯田的,只有田埂小路,上下距离有千米。
看到唯一一位村民用耕田机犁田,但他是怎样开到田间的呢?他说,跟他老婆一起抬下去的。我们空手走路,都小心翼翼,一步一步慢慢移;可想而知,他们却是负重上下,如此艰难。
辛苦并不是犁田这一项,运秧,也是非常耗体力的活。村民田里拨秧,挑上公路,用摩托车运,再挑到田头。连环运输,路途遥远,费时费力。
村民的水田,并不是在一起,东头几垄,西头几丘。村民从东到西,从公路到田埂,再从田埂到山旮旯,一路艰辛。
有的村民,前一天下午就拨好秧,运到家里。次日凌晨,再挑到梯田,开始一天的插秧。为了节省时间,村民带上竹篮,里面有早晨烧好的糯米饭,中饭就在田里解决。当地人以糯米为主食,梯田种的上百种原始糯稻,田里同时养鲤鱼及鸭子。稻鱼鸭共存,这种智慧的古老体系,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劳作的村民,很多都是老年人。一位老爷爷,白发苍苍,腰系镰刀笼,头顶烈日,面朝土地,弯腰插秧。问老人多大时,老人用手势比划说,82岁。真没想到,年过八旬的老人,动作仍然娴熟,左手分秧,右手插秧,配合默契。身后的水田,泛起圈圈波纹。
而一位70岁老奶奶,水深没过脚膝盖,而她却是右手拿秧苗,左手插秧。每移一步,用力拨出脚,拍拍膝盖,告诉我们,有点痛。或许有风湿,长时间泡在水里,形成的伤痛。老奶奶早晨5点半,就开始插秧,上午10点,已经完成三丘田。
一位挑秧老人,或许太累,站在路边休息会,用草帽当扇子,清凉片刻。老人身后的梯田,层层叠叠,与远山、村寨、蓝天、白云,组成了田园山川画卷。
耕种辛苦,而等到收割的季节,村民也是从山下挑到山上,那更艰难。一担担粮食,挑过一道道山路。月亮山,山路十八弯,弯弯都是村民的汗水。
黔东南从江县加榜梯田,欣赏自然与人类和谐之美,感受大山深处苗民的辛苦劳动。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盘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