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打击乐器“击活音乐课堂
(2016-09-19 11:09:03)
标签:
教育 |
借助打击乐器培养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实践研究
宝塔区桥沟小学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最基本组成元素之一,它被喻为音乐的精髓。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所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而单调、乏味的节奏训练抑制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打击乐器带进课堂,利用打击乐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使音乐课堂充满生机。
关键词:打击乐器、音乐、节奏感
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唱歌的时候节拍不吻合、节奏不准确等现象,这直接制约着音乐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如何有效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摆在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越小就越感性,教师很难用理性的分析来训练,学生也不易接受。《新课标》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在教学中,如果用音色美妙的各具特色的打击乐来辅助教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参与,学习节奏自然成了欣然之事,音乐教学就有血有肉,更充满趣味。
一、还原生活场景,在模仿中训练节奏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许多要素,如节奏、音色、色彩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当然,“倾听”是前提。首先可以利用学生对打击乐器的兴趣,引导他们将生活中听到的音响效果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乐器的音色之间引发联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变化,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敏感度。如在教学《大雨和小雨》时,学生学会了运用打击乐器来表现声音的强弱后,进而我组织拓展教学——“大自然中的天气”,让学生用不同的乐器来表达不同的天气,学生兴趣盎然,听听学生们的“气象预报”吧:有的用三角铁、串铃来表现丝丝细雨;有的用沙锤表现起风了;有的学生用碰铃和小钹告诉大家下起了倾盆大雨;还有的打着大鼓、敲着锣提醒人们小心避雷……就这样,学生不仅轻松地掌握了声音的变化,还对音乐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在教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每种音符的时值长短,我给学生编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一天,动物园里举行长跑比赛,听——从树林深处传来了咚—、咚—、咚—沉重的脚步声,大象说:“我要报名参加!”接着,鸵鸟扑扑翅膀说:“我的腿长,我跑得快!”小白兔蹦蹦跳跳地也来了:“这回我参加比赛,一定不再睡懒觉了!”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先想象其中可能会产生的音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想象选择打击乐器进行即兴练习。一时间,教室内热火朝天,他们用大鼓敲击×—|×— |的节奏表现大象沉重的脚步,用铃鼓拍出××|××|的声音像是鸵鸟矫健的步伐,用双响筒敲着×× ××|×× ××|的声音表现跳跃的小白兔,再配合着其余学生形象生动的表演,整堂课俨然一台小小的音乐剧!
二、参与原曲欣赏,在互动中感受节奏
有人说:“音乐素质的培养恰恰必须以音乐欣赏为基础”。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单纯的“听”的欣赏未免太枯燥,如能把打击乐器带进课堂,让孩子和原曲互动,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欣赏《我是草原小骑兵》时,教师先通过情境教学,在由弱到强的“马蹄声”中,将学生带到蒙古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接着,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音乐,感受歌曲特点;最后,抓住歌曲要表现的情境进行乐器演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选择乐器时,学生尝试后得出结论:双响筒来表现马蹄声。接着,教师再次启发:“我们可以用双响筒表现怎样的马蹄声呢?”一个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们纷纷拿起打击乐器迫不及待地尝试练习:“咚哒 咚哒”(双响筒节奏快速有力),小骑兵骑着骏马在蒙古的大草原上驰骋;“哒—哒—”(双响筒节奏慢速、均匀),马儿怡然自得地在草原上漫步呢;节奏越来越慢,声音越来越弱,小骑兵骑着马远去了……学生边听音乐边演奏,他们的思绪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自然而然地,学生就理解了音乐,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敲击双响筒表达得那样淋漓尽致!
三、创新歌唱教学,在歌声中表现节奏
四、激发创造能力,在创造中演绎节奏
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是一种很富有吸引力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许将来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成为贝多芬或是莫扎特那样的天才,但谁都无法阻挡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作为音乐教师,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勇气去揭开音乐神秘的面纱,帮助学生寻找进入音乐殿堂的途径,引领他们进行美的享受、美的体验和美的探索,“击”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儿童节奏世界》 上海音乐出版社 4、《浅谈课堂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