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中的“秋”》教学设计

(2016-12-16 19:46:37)
标签:

教育

《诗中的“秋”》教学设计

富县北教场小学   卢宁霞

教学目标: 

     1、选择描写秋天的诗歌指导学生朗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出学习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方法。    

3、通过搜集整理秋天的诗歌,感受诗歌的特点与魅力。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秋天的诗歌,感受诗歌的特点与魅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先指导学生朗读《暮江吟》。问:你们能读出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秋天在诗人的眼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它充满了欢喜,充满了悲伤。但它有动听的秋声,迷人的田野,凉爽的秋风,但更多的是诗人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秋”》。

设计意图:因为这首是学生在学习前一个板块时收集上来的诗,也是以前学过的,他们对诗的意思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我只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达到激起学生对秋诗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出示前置作业: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文中的诗句。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对个别字的读音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的效果。以便为学习本节课打好基础。

三、读课文,攻重点。

(一)、引导学生读文,并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讨论。

出示课文中的诗句及整首诗,教师指导学生读诗。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读懂每一句诗的。

(二)、小组反馈。

课文中作者在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时,就想到隔壁林阿婆在河边大石头上用棒子打衣服。那么我们在读“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时,就仿佛看到了,在一个孤寂的夜晚,点点流萤随风飞舞,宫女坐在殿前冰凉的台阶上,抬头看着明朗的天空,幻想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此时此刻,是否相会于鹊桥?又如,我们在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诗中的茅檐、青草、锄豆、织鸡笼、剥莲蓬等词都是同学们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些事物,读诗时只要把它们跟生活联系起来一起读,就很容易读懂了。这就教给要我们联系生活去读古诗的方法。

课文中作者在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就想到他家屋后的山、树、石、水。那么我们在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就好象看到了,夕阳斜照在水面上,使江水一半成了绿色一半成了红色。又如,我们在读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读诗贵在感受意境,如果我们读诗时能够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就很容易了解诗歌的内容了。这就教给要我们读诗时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的方法。

课文中把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着来读,我们不难体会到白朴前两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描写了秋景的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意境的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再后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而马致远的《秋思》给人的感觉整个就是凄楚、凄凉、凄清、凄惘。我们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可以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这就教给要我们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的方法。

课文中作者把张籍的《秋思》和岑参的《逢人京使》两相对照,就发现两位诗人都身处他乡,他们用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把相同的情感 ——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都写活了。因此,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也要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和诗人的心灵相通。这就又教给我们读诗要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三)、具体地深化归纳

《诗中的"秋“》中的四种读书方法:

出示:1、联系生活读古诗。

2、要入情入境揣摩诗的意境。

3、要透过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作者是怎样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组织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讨论。在探究中突破重难点,总结出学习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方法。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课外延伸

1、模仿课文的形式,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诗中的—— 》。

2、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整理成册,在班内向同学们推荐。

设计意图:《诗中的“ 秋”》是以散文的方式阐述了分类学诗的方法,所以本文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学习一些表示秋的诗歌,其次是知道可以分类别来学习、欣赏诗歌。对于前一个目标,搜集本文涉及到的诗歌,并理解背景和意思,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积累;对于后一个目标,我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形式,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诗中的 》,这样既培养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在归类分析的过程中提高了诗歌审美能力,并掌握了学诗的方法。       

五、板书

诗中的“ 秋”

1、联系生活读古诗。

读诗的方法:2、要入情入境揣摩诗的意境。

3、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4、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设计意图:《诗中的“秋”》是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自己儿童时代读古诗的乐趣,侧重让学生学习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方法。

师总结: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歌世界。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倍伴我们一生。同学们!一起去知识的王国遨游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