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65大炖菜
(2025-04-23 18:13:30)
标签:
365杂谈 |
大炖菜
小区附近,爆出了好多炖菜馆——图书大厦对过,开了“传统百家”;迎宾东路,开了“李家炖菜”;隔壁“东环大酒店”,添了“杂烩”;五道口的“福晟源酒店”,加了“炖杂鱼”;老店“肖家菜馆”,又有了分店……炖菜,雨后春笋般,走千家进万家,“总有一家适合的口味你”……
上午第四节课,下课就已经接近12点了。竟然发现微信爆了屏,又建成发来的,也有树丰的,主题惊人一致——“团结路炖菜馆,不见不散……”小店,炖的菜可诱人——绿油油的豆角,有嚼劲的粉条,方方正正的豆腐泡……——再加上几瓣蒜,两角大饼,美美的、妥妥的,大快朵颐。孔子的感觉,“三月不知肉味”。我们老哥几个的心思,“吃了折顿,马上盼着下一顿”……
吃炖菜,得有吃炖菜的氛围。三、五个成群,每人面前一大碗菜、每碗菜配半张饼、辣椒或者大蒜当提味——不是闷头吃,边吃边谈“天上地下、大事小情、家长里短”,吃饭闲侃两不误——一边侃到海阔天空,一边甩开腮帮子。满足了老胃,愉快了嘴巴,快乐了眼睛,仿佛享用不是家常而是大餐……
吃炖菜,趁热乎劲才好。炖出味道,得荤素搭配。特别是放点荤油,整道菜都会泛着油星,闻起来满是喷喷香,完全先声夺人的节奏。倘若放凉了,炖菜会由柔和转向僵硬,味啊色呀都会大打折扣。热乎乎的菜,热乎的饼,吃起来心里热乎乎的,通身的汗会能让你每个毛孔都透着舒服。
炖菜,美名多的数不清:铁锅炖、大烩菜、杂烩、灶台菜、炖小鱼、炖豆腐、白菜粉条……炖百家,百家炖,五花肉、牛肉、小鱼、豆角、土豆、粉条、豆腐、血豆腐,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地里种的,只要你想不到的,没有炖不成的美味。与其说吃炖菜,不如干脆说成享百味之长……
炖菜也叫农家菜。农家的菜、农家的锅、农家的做法、农家的环境、农家的氛围。成规模的酒店,也不伦不类地搭起了灶台、垒起了大炕、贴上了类似“生产队”式的房间号。和讲究的“湘菜馆”、“川菜食府”、“粤菜酒楼”相比,炖菜土的掉渣。土里土气,然而喜欢土气的人也不少。建筑工人、走街串巷的小老板、学校的老师、机关的白领……往往,下班就蹭蹭蹭地往“炖菜馆”的方向奔。
吃啥不重要,健康才是第一。农家的料,“土豆白菜……”,旁的不敢保证,货真价实是肯定的。自家地里的菜,不用化肥不打农药,虽不如高科技催出来的闪亮,然而地道放心;农家的做法,佐料不会多、工序不会复杂,然而不偷工不减料。可以说,吃农家菜是假,吃个放心才是真。
放心,该叫踏实,也可以叫尽兴。炖菜,不是谁都能和你共享的。“微斯人,吾谁与归”。吃炖菜,选好伙伴为是。谈不到档次,用不着推杯换盏,整个吃饭过程,顶多也就是二三十分钟。吃炖菜的伴,沾点文采说“尺码相同”,其实就是说的来——有共同的话题,有共同的需要。随便招呼个大学生,万万不可,因为人家可能既没有吃的兴趣更没有同吃的愿望。吃炖菜放心,不如说成“趣味相投者的开心”,更不如说成“规格相同的舒心”……
喜欢吃炖菜的,大多是有故事的人。就像我——小时候家里穷,馒头、大饼、炒菜可以想象却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有时候就可以例外,过年杀猪的时候,爷爷会在院子力支口大锅,烙大饼、白菜猪肉粉条子可劲炖,全村都闻到能扑鼻香气的时候,也是我狼吐虎咽的时候……长大了,上班了,条件好了,肚子不大可能再生出饥饿感的,大炖菜那一口却念念不忘……与其说去吃大炖菜,不如说成去穿越到过去……
吃炖菜的队伍里,来了新人——有七零后,也有八零后,还有九零后。吃腻了大鱼大肉和海鲜,有些年轻人想换换口味;大饭店遍地开花,招牌越来越高大上,“农家院”、“大食堂”独树一帜,追寻新刺激也不在少数;也有陪老爸老妈的,铁锅大灶大炕,来了就爱上了。不像看戏,观众群是越来越少老头老太太,留给人的只能是心凉。后继有人,或者炖菜里填了新元素“劈柴炖、农家游、怀旧因子、食材翻新”,说与时俱进、说一招鲜都没关系,因为炖菜显示出来了希望……
据说,炖菜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影子,瓦罐就是最明显的证据。也有人说,大炖菜,食材一起加工,又省时又省力,很适合古代的简约。还有人说,康熙品尝了鄂伦春部落的铁锅炖江鱼,连声称“妙”……炖菜,所以能够走近你我,关键在于它的悠久绵长。吃炖菜的过程,简直就是走近中华文化、体会中华历史的过程。
有一种尴尬,叫做审美疲劳。山珍海味也会招致厌烦的,就像戏曲,“哼哼呀呀的老半天”,吊不起人的胃口。大炖菜却别具一格,不说进了寻常百姓家,不说在乡村和闹市都深深扎了根,不说它翻新的速度惊人值得动容,单说它的亲民就必须叫绝。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诵,如此的好才是有生命力的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炖菜就是经典的例子。无论在河北还是河南、东北,不管出自张师傅还是李师傅,也不管冠之以“杀猪菜”还是“铁锅炖”,招牌都是那么低调、口味都是那么醇厚、价位都是那么亲民。当真是:走了心,大家都说好,炖菜才成了家喻户晓。
赵丽蓉先生的小品,《如此包装》——服装变了,音乐变了,唱腔变了,评戏也就变了。做了个梦——梦见炖改昨了蒸,口感改成了清淡,大块切变成了细斜丝,门口标志变得花花绿绿了——翻个身猛然惊醒……但愿只是个梦,邯郸学步式的革新只是个怪物,原汁原味才是我们永恒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