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365思考波澜之妙——一道七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压轴题的解读
(2024-11-08 17:42:51)
标签:
365教育 |
思考波澜之妙
—— 一道七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压轴题的解读
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衔接阶段。无论抽象程度还是学习方式以及要求,初中和小学的学习差别问题成了不可回避的课题。学期之中,教和学能否适应这一改变,教师关注、家长关注、学生也关注。全面把握学和教,反馈调整成为了符合规律的必选项。
立足全面考察,为了摸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高碑店市2024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数学试卷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作为压轴的25题,更是让人“三月不知肉味”。
一.试题回放
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点C表示数c,已知a+4=0, b是最大的负整数,c是多项式4x2y-2y2的次数.
(1)a=
(2)点A、B、C同时在数轴上移动,A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点B以每秒2个单位的长度向左运动,点C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移动,移动t(t<7)秒后点A和点B的距离表示为AB,点A和点C的距离表示为AC,点B和点C的距离表示为BC.
经过t秒后,点B表示的数为
当t>1时,嘉嘉说AB-BC+AC的值与t无关,请你验证嘉嘉的说法是否正确.
二.试题解读
1.压轴之妙,妙在铺垫。原本就心存畏惧,倘若再板着面孔,对学生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的。这次期中考试的压轴题,不仅有铺垫,而且铺垫的很厚重。一是数轴做背景。有理数的学习,数轴既是熟悉背景又是有力工具。数的大小比较、相反数绝对值、加减法,每个小单元的线索,数轴如影随形。背景熟悉了,紧张的心会得到稍稍放松,这有利于思考的稳步进行;二是温和的开场。相反数的概念、正负数的概念、多项式的次数,都属于基础。基础牢固了,无论是数的运算还是式的运算才会显得顺畅。用熟悉的概念和小计算作为开场白,既点明了基础的重要性又营造了温馨的活动氛围;三是简明扼要。叙述简洁,直奔主题。不设置人为障碍,符合了七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命题科学保障了思维的良好开端。一年之计在于春,考察的胜败决定于铺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温和、和煦、自然,处处重视了铺垫的设计。“迎难而上”虽好,领路更好。
2.压轴之妙,妙在凸显本质。数轴是学习有理数的重要工具。用点表示数、用数描述位置,相辅相成的两个角度成就了学习的不断深刻。其一,正方向是区别数轴与普通直线的特征之一。数轴的正方向朝右,也就是说右边的点表示数永远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问题中出现了三个运动的点,点A、点C向右运动,点B向左运动,起点分别是,-4、+3和-1,即两个点表示的数字要变大的,后一个点所表示的数字要是变小的;其二,表示一维空间上点的位置是数轴的价值所在。点A,由-4开始,每秒向右移动t个单位,新的A点所表示的数是-4+3t.同理,新的B点和C点分别表示-1-2t、3+2t.两个点之间线段的长度,也可以由对应的两个数(即坐标)来表示,比如BC=(3+2t)-(-1-2t).数与形相结合,生动而准确,点的坐标、线段的大小与所对应的位置就都有了依靠;其三,回归用数学的方式思考。数学活动,是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几何需要说理,代数也需要推理。代数推理,简而言之,代数层面的步步推导。问题要求,“AB-BC+AC”是定值,也就是要把三条线段对应的代数式进行加减运算。最终结果为0,当然和t没有关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运算也是有规则的,规则就代表着条理。不搞旁门左道,处处体现学习本质,把重点的内容置于考察的前沿,试题俨然下了一步大棋。“半开半遮”虽好,直截了当也不错。
3.压轴之妙,妙在跃升。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才会为文字添色。三十四五度的温水,缺少刻骨铭心的热与冷,是断断不会留下印记的。学数学就是学思维的,思维之美才是问题解决之美。其一,三个动点打造了问题的复杂。起点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不同,数轴上呈现了奔腾的画面。阅读、想象,画图,将图景落在实处,运动方能化作静止;其二,辩证化作了问题的深刻。点的运动,有同向反向之分,有速度大小之别,相遇和追及构成了动态场景。比如点A和点C,虽然方向一样,但由于速度和起点不同,就存在着追的之前、之时、之后三个场景。全面考察运动,思考才能全面细致;其三,运动位置的调整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起初,点A在左,点B居中,点C靠右。随着时间的变化,三个点的位置不够也是变化的。根据问题需要以及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条件做出了调整,“时间t之间t在1和7之间”,不难发现三个点的位置由左到右成了B、A、C.位置特征成为了问题解决的关键要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起彼伏,波浪式的思考塑造了研究的美。思维的“风平浪静”虽好,腾挪跌宕更引人入胜。
三.问题解决
(1)因为a+4=0,所以a与4互为相反数,即a=-4.b是最大的负整数,观察数轴上原点左边最近的整点,不难得到b=- 1.由多项式次数的概念,“最高次项的次数”,可以得到c=3.
(2)新的B点比-1小2t,所以坐标是-1-2t.新的C点比3多2t,所以坐标是3+2t.C点永远在B的右边,于是线段BC=(3+2t)-(-1-2t)=4+4t.
(3)因为t<7,所以点c在点a的右边,AC=(3+2t)-(-4+3t)=7-t.因为t>1,所以点A在点B的右边,AB=(-4+3t)-(-1-2t)=-3+5t.因此,将三个代数式代入,可以得到AB-BC+AC=(-3+5t)-(4+4t)+(7-t)=0.观察结果,嘉嘉所说的很有道理,因为与t没有任何关系。
四.教学思考
1.抓基础是教学永恒的主题。不管四基四能,把新课标放在一边,也不管核心素养,如果没有基础做保障,余下的一切都会是零。概念、计算,作为基础的基础,过关的是教学的硬指标。可以小组互助学习,可以个别点评作业,但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必须常年如一日才行。以课本练习为蓝本,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标准,突出课堂反馈、突出课堂作业的力量,我们的教学方能有根。
2.把信息处理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数学也需要阅读,需要收集信息,梳理信息,处理信息、做出决策。发挥红水笔的醒目作用,发挥不同标记的提示作用,发挥习题课的引领作用,发挥典型问题的示范作用,贯彻波利亚的解题教学“四步法”,为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把脉导航。
3.将综合题的分解视为基本功。综合题目可以看成基本问题的组合。所谓难度,不是每一个细节都难,也不是每一个环节都难。把综合性问题,分解成细小的问题,化作源于课本的问题,数学才能走下神坛。教师分解,鼓励学生也能分解,复杂的化成简单的、综合的化作基本的,解决难度也就随之降低了。
恨铁不成钢,我们的通病。然而,钢有钢的优点,铁有铁的优点。学数学有也是如此,思维有擅长抽象的,也有敏于形象的。敢于预留充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去分析、去完成、去反思、去总结,坚持、坚持再坚持,压轴题也能走进多数孩子们的心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