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365我读《文城》:活在希望里
(2023-10-21 21:19:54)
标签:
365教育 |
我读《文城》:活在希望里
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余华
文城,林祥福的情感大戏。偶遇小强、小美,情感纠葛自此展开:迁徙,身体在迁徙“由黄河北岸渡过长江到了溪镇”,精神在迁徙“由拜师提高技艺到被骗寻找寄托、到奔梦异乡打拼直至舍生取义心系故里”。文城,是心之所向,是力量之源,是希望所在,是黑暗中的一束光。
恰恰因为文城的存在,林祥福的生活里才始终有憧憬,林祥福的故事才始终有滋味。或许,余华先生所指的“神秘力量”的神秘源头,就在这里。
【心之热】
黑格尔说,人生来为了强大。成长的过程就是一天天走向强大的过程。人,很少有生而知之者。天分,无非是起点较高些罢了。天分+学习,然后才有成长。方仲永可谓天资聪明,“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最终却落得“泯然众人矣”,根源在于只会消耗所谓天分而忽略学习。林祥福绝非如此,“小小年纪就与斧子、刨子和锯子句子打起交道......进了木工车间半天不出来”有天分而且喜欢木匠手艺;拜陈箱柜为师,学做衣橱箱匣桌椅板凳,还能把收拾旧物“旧者如新”;拜徐硬木为师,专做硬木家具“不随便用钉子......连楔子都很少用”;和陈永良学习“大锯匠”手艺,“不用尺子,只是用手掌丈量,就能锯出需要的尺寸”。“头扎白毛巾”标准的木匠装束,代表的是林福祥“知不足”始终学习的高姿态和高热情。商会会长顾益民,为独耳民团奋勇杀敌而感动,为团长朱伯崇、徐铁匠、孙凤兰的牺牲而震撼,组建民团自认“第四任团长”,不为名与利也不为一时冲动,而是因为要承担起保卫家园的责任。都说三尺男儿,其实女子也并非“不如男”。热情,就如蕴藏的宝藏,蓄势而待发。宝藏不能止于宝藏,否则注定成遗憾,维系和激发才是热血使得其所的关键。
【心常在】
家贫出孝子,逆境出英雄。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而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案例数量远远低于手忙脚轮、畏首畏尾。困难比山大,压力也会比山大,挫折小些倒还镇定自若,伴随着受挫次数增多,心灰意懒也会成正比例增长的。林福祥绝对是越战越勇的典型。五岁丧父,“父亲在地上挣扎的样子让他咯咯笑个不停”,丝毫不知亲人之死为何物;新婚两个月,小美一去不复返,“大小黄鱼”也被洗劫半数,林祥福开始四处拜师,因为深知“纵有万贯家产在手,不如有一薄技在身”;林百家满月,小美再次不辞而别,“林祥福向南而行,他家女儿放弃在胸前棉兜里,将包袱放在驴驮上,手牵缰绳走在尘土滚滚的大路上”因为他坚信,孩子不能没有娘,一定能找回来的;遭遇龙卷风,“惊慌地来回奔跑,哇哇喊叫”,然后“爬起来,可是双手撑空,再次摔倒,他双手摸索”,摸索不止直到红布兜的再次发现,孩子就是林福祥的全部,“日出的光芒将破败的万亩荡照耀出一片通红的景象”;雪尽春来,“拉着板车走街串户修理门窗”,修理门窗在次,寻找小妹才是实,为孩子寻找亲娘是他始终的方向。保卫溪镇,朱伯崇用尽了心思,“民团好比药铺,进的货都要精挑细选。只有考试合格的才能加入民团”,挑选胆大心细的汉子储备人力资源;看士兵们羞红了脸,垂头丧气。看士兵羞红了脸,个个垂头丧气,朱伯崇一下就让小五子应声倒地,随之高喊,“那是枪,不是拐棍,举起来”,士气在先方能言胜;死守城门,“我一生戎马,从清军到西北军,在率领溪镇的民团。没想到最为骁勇的是溪镇民团,身为你们的团领我,三生有幸,死而无憾”,徐铁匠、孙凤兰作为新团领无缝对接,溪镇保卫战取得大捷。困难当前,泰然自若,重点在于心气。心气和底气相辅相成。面不改色心不跳,泰山压顶腰不弯。有了心在,士气就足了,而精气神就是热情的最大保障。
【心向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记忆终归是记忆。钟声、笑脸、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生活总得奔,日子总得过,憧憬的含义“心存美好,期待未来”,有憧憬的生活才有奔头。林祥福品质的可贵,可贵就可贵在“目视前方”:小美来了又走了,林祥福很快走出了惆怅,觉得“是缘分,都是命”,四处拜师,因为艺不压身,薄技胜过家资万贯;龙卷风然后雪冻,入眼的都是破烂不堪,“林祥福施展起了他的木匠手艺,将陈永良家变形破损的门窗收拾一新,又替隔隔壁邻居收拾了变形破损的门窗”,眼光使得他声名鹊起,邀请接踵而至;在家中教女儿,“把楼下一个堆放杂物的房间收拾出来,在墙上挂一块小黑板,黑板旁边贴上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孩子是希望,教育好了孩子自己的心才会踏实。不管多么悲情,透过余华的作品,总能感到希望的召唤。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如此。就如故事的末尾,“车轮的声响远去时,田氏兄弟说话的声音也在远去,他们计算着日子,要在正月初一把大哥和少爷送回家中”,一诺千金、千金一诺,曲折中的盘算代表着田氏兄弟为了责任不辱使命。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失礼了多少年就懊悔了多少年。懊悔是对自己精神的机械折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并非不晓得冬天的残酷,而是坚信“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所以视野里始终有着诗意的远方。向前看的人,必然会活在光明、未来、希望中。有挫折,乐观者会视为难得的历练机会。顺风顺水时,乐观者倒会暗里提醒自己居安思危。向前看,确切说是头脑清醒、思维活跃、胸怀远大,感染人激励人乃势在必然。
“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帕斯卡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会思考,人得以成为万物的灵长。思考无非三个维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何处去”。搞清自己的真正实力,从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回顾来时的路,辨明前进的方向,是在积蓄最大的力量。哪怕力量如萤火虫也无妨,有一分光、发一份热、尽一份力,人就在全力打拼中完成了自己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