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65核心素养浸教学,三大铁律须遵循
(2023-04-02 14:10:05)
标签:
365教育 |
核心素养浸教学,三大铁律须遵循
核心素养,这是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核心词汇。具体到数学教学,要注重3点:数学眼光去观察、数学思维去思考、数学语言去表达。“问题解决、三维目标、数学思考、核心概念”尚且云中雾里,“核心素养”又来了,以为整词汇、玩概念的的教师不是少数。其实无论怎样表达,数学教学都需要大力度转向:回归数学特色、回归学生第一。
杜甫的《春夜喜雨》,很适合描述核心素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统领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浸润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数学课堂才会有别样的精彩。
实现核心素养的和谐浸润,3点很关键:摸清底码、重点突破、网状学习。现以北师大版数学8年级下册第4章第1节《因式分解》的教学实践为例做一说明。
一、摸清底码,“知己知彼”
孙武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唯有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的、教师的、教材的、课程标准的、生活世界的素材,教学才能有章可循。课程目标层面,要求有4点:经历从因数分解到因式分解的类比过程,感受类比的方法;经历用几何图形解释因式分解的意义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初步体会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联系;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简而言之,在前后联系和动手操作中认识因式分解,在简便运算中获得对因式分解作用的认识。课标要求属于较低层次,“经历、了解”。但是,因式分解的概念清晰与否将直接影响多项式分解、分式计算、解一元二次方程学习,因此,概念教学应该上升为理解层面“知其然并且更应该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原有经验,可以归位为4点: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小学阶段已经频繁出现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便运算;拼图,并且在其中发现局部面积整体面积的等量关系继而能够用等式表示;“逆”即“相反”的思想已经进行过初步渗透。因数分解到因式分解,由算术到代数,符号意识的提升;以乘法分配律为背景的简便运算,由繁到简,最优化思想的体现;动手操作,做中学见证新知识的产生,温故而知新。新知识是原有经验的再挖掘,而经验的扩大则是思维开拓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经验,体现在反思层面:教学曾经出现的状况“遇到的问题、偶发事件、学生思维受阻所在、教学失利的原因”、教研收获“优秀案例的模仿、好经验的借鉴”。反思过去,继往开来,弥补漏洞优势互补,学习会朝着更有力的方向迈进;身边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才是学习的活化剂。比如北师大教材中的探究实验,“1993-199会是100的倍数吗”,100的倍数末两位得是00才行,所给式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而变形1993-199=199*1992-199*1=199(1992-1)=199*(199+1)*(199-1)=199*200*198,问题最终解决。解决过程,逆用乘法分配率、逆用平方差公式,学习视角在悄然转向。而,用字母x代替199,因数分解就成为了因式分解的前奏。核心素养源自对生活世界的再认识,探究实验无异于为学习做了新注脚“逆势而为”,学习欲望得以调动,热情投入就是高效的前提。摸清了底码,教学才能目标清晰、有的放矢,此谓之核心素养浸教学的原则之首。
二、重点突破,提纲挈领
但凡授课,教师每每敲黑板“此乃重点,大家注意”。如果提醒一次两次,学生还能真的留意。日子久了,过于频繁了,提醒反倒成了装饰物“见怪不怪、可有可无”。教学,有重点、有难点。重点,基础性强,属于知识核心、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难点,理解困难、过于抽象、技巧性强。诚然,数学学习关联程度高,处处都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很是常见。但是,如果每节课涉及的新内容都视为重点的话,“如临大敌”将引起学习恐慌、“平分秋色”则会造成视觉听觉疲劳,结果只能与我们的希望背道而驰。少而精,重点才能有其名更有其实。《因式分解》第1课时的要求,一是用因数分解类比新概念,二是借助几何直观辅以认识新概念,三是用乘法逆运算的角度理解新概念,四是体会新概念的价值,一言蔽之,因式分解的概念认识才是教学重点。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紧紧围绕概念的理解来展开。因此,第1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学生探究,“1993-199会是100的倍数吗”先观察算式特征、然后尝试运算、最后发布欣赏优秀作品;探究揭秘,a3-a的变形,先逆用乘法分配率提出公因式a,然后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变形,左后得出算式最终结果为a、a-1、、a+1三个连续整数的乘积;拼图活动,几个小长方形平成一个大长方形面积,寻找图形面积相等关系并且用等式表示;观察所得变形“a3-a=a*(a+1)(a-1)、ma+mb+mc=m*(a+b+c)、x2+2x+1=(x+1)2、x2+2x+x+2=(x+1)*(x+2)......”,发现相同点并总结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乘积”;概念辨析,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哪个属于因式分解“A.ax+bx=x(a+b),B.(x+3)(x-3)=x2-9,C.x2+3x+2=x(x+3)+2,D.x2+y2=(x+y)2”,强化因式分解特征以及与整式乘法的互逆;概念运用,“x2+ax+b可以分解成x-3与x-4的乘积,求ab的值”学习活动入手,研究某一个算式是否是100的倍数,引发探究欲望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特征、用反向应用运算规律的角度进行变形;用字母代替数,类比研究代数式的变形;拼读写算式,用数学的角度看待动手操作,积累因式分解素材;找表面不同的算式的相同特征,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变形的规律;概念辨析,正面反面侧面强化变形的模式;运用概念,在用数学中深刻认识因式分解概念,体会学数学的快乐。观察发现,探索拓展,形成的是完整的学习链条,目标无不指向着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线索清晰简明扼要,此谓之核心素养浸教学的核心原则。
三、网状学习,纵横捭阖
2022版《课程标准》,重视综合与实践,提出了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原因很简单,复合式人才才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主流。生活场景真实化,多学科进入,问题解决为导向,教学才能满足时代需要。数学是自然学科之王,工具而已。多角度把握,学习才能灵动起来。比如《因式分解》第1课时: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类比,用字母代替数体现的是数代数思想,同时也是对学习整体性的尊重;简便运算的探究,调动学习兴趣,是对学乘法算律的再认识;拼图实验注重直观,代数几何相统一,图形因具备了数字的要素而接近了问题本质、数字因具备了图形的元素而变得直观;概念辨析,用自己的语言理解概念,这是数学的个性化描述;概念应用,新知识解决旧问题,体现了辩证思想,这是哲学高度对因式分解的俯瞰;此外,无论分式运算还是解一二次方程,因式分解的作用尽显无遗。抽象和严谨,数学常常让人心生畏惧。“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跳出小圈子看局域内容,在整个初中数学脉络中的位置、对相关知识点的辅助、在其他学科中的体现、在生活中的影子,“泰山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数学学习才会变得亲切。提高品味,放大格局,数学学习才会内化为自身的有机组成,此谓之核心素养浸教学的原则之魂。
李镇西老师评价新教育,强调了常识而已。其实,数学学习已经被前辈说的很多“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变式训练”等等,再说无非赘述。核心素养,数学特色是关键,问题解决、活动设置、观测必须依据数学元素、学习推进也必须靠数学思维、吸引学生还是数学魅力。3条原则加以重申,指达成教学优质的无条件遵循,因而冠以了“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