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6@365学问之基,人的厚度——我读《民国大先生》

(2022-05-06 16:51:17)
标签:

365

教育

学问之基,人的厚度

——我读《民国大先生》

于民国学者的赞誉,漫天皆是。就像越岳南先生的叹息,“大师远去 再无大师”;就像蔡元培的碑文 ,“昔曾子称仲尼曰,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当今之世惟先生足以当之”;就像傅斯年评价陈寅恪,“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的来一人而已”;就像特级教师李镇西所说,“在民国学者面前,我们连小学生都算不上”;学者张扬则用范仲淹的经典,“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很有些不以为然,民国教育固然群星闪耀,但凭心而论“誉很可能言过其实”了。

然而,天真幼稚荒谬是建立在无知上的。《民国大先生》,我是在赞叹中、拍案中、震撼中看完的。掩卷回首,我的天真、幼稚、荒谬、无知暴露无遗。民国先生之“大”,简直就像颜回心目中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绝没有半丁点的过。

《民国大先生》所记述的都是细节琐事。而,细节琐事足能映射出民国学者的“大”。

1.尊敬学生。老生常谈,似乎无味。貌似无味,民国学者却做得有声有色。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要求小学生自我学习,不但教别人也从别人那里虚心求教,盯住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盯住你,教学相长很有互动教学的意思。“我的朋友胡适之”是胡适先生的标签:学生去登门拜访求教学问,即便时间很长很长了,不仅绝不会下逐客令,而且始终会尊那个学生为先生。要知道,陶行知和胡适可都是文明中外的大先生,名气很大,事情很多。上课,学生起立高呼“老师好”,我们往往只是点点头“点头致意”。说到根底上,此乃礼节象征。今天的名师做课,常有交流环节:学生小手如林教师微笑。交流是为教学做铺垫的。倘若再次见面,只能算作井水和水的关系了。尊重学生,民国学者绝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从心底发出来,打到了学生的心坎上。没有丁点的做作,没有丁点的虚假,完全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地做到,真诚方显得厚重,就像半农的浅:不含半根腐草,澄澈见底。

2.具幽默感。来个段子,调节气氛,任人都会。民国大先生,幽默做到了令人拍案的境界。胡适倾向于京剧落伍,钟情于国粹的黄侃反唇相击:适之啊适之,那你要是唱《武松打虎》怎么办?此言一出,哄堂大笑。越是琢磨,调侃越是可乐:鞭子当马,旗子作车,对国粹的经典评价简直一绝。刘文典先生讲《庄子》,经常说:《庄子》这本书,我是不懂啊——也没有人懂。 根本不可笑的,然而越琢磨越有深度,“自古以来懂庄子的无非两个人,一个庄子本人,一个刘先生”,自信中透着诙谐。酒局上的段子,或荤或素,俗不可耐。课堂上的调料,大多做做,浅得无聊。而,民国大先生的幽默,一是首创“发人之未发,言人之未言”,二是深刻“结合学问,直抵本质”,说成“久而弥笃,余韵悠长”绝不为过。信手拈来,即为精品:民国学者的幽默,就如四大名著,经典得经典。

3.个性十足。 胡适是胡适,陶行知是陶行知,蔡元培是蔡元培,各有各的范儿。辜鸿铭先生坐火车,“德文报纸倒着拿”。德国人讥笑“装腔作势”,不绝于口。辜先生用字正腔圆的德语背诵报纸文字,说“你们德语太简单了,不倒着看一点意思都没有”。洋人争先恐后接受骂,映射出了先生的“尊严”,尊严不容侵犯。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邀请一个年轻人做教授:20多岁;没文凭;圆头仅仅一篇文章《究元决疑论》。质疑纷纷:20多岁的教师怎能教20多岁的学生。蔡先生力排众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双慧眼, 搜寻千里马,时得千里马。无问出身,无问背景,唯才是举。蔡先生是名师的名师,不拘一格任人才。没文凭的活字典陈寅恪先生:上课的时候经常吃力地走进教室,因为抱在胸前的许多书,书被布包裹着,一般的课程用黑色布包,佛经课程布包则换成黄色。携着许多书上课,笃厚;布包的细微调整,严谨。做学问,待人接物,一贯的风格。不是中规中矩,而是举手投足间留露着对学问的尊重。民国学者的个性,依靠的是学问的厚重。孜孜不倦,执着以求乃至常人难以参透。今天活跃的某某家某某者,已经被习题集教材吞没,视线里只有荣誉利益,所谓学问常常是冠冕堂皇覆盖的噱头。民国大先生的个性,是为学问而生,是为学问而长,是为学问而荣。就如情人“我的眼里只有你”,民国先生面对学问唯有俯首唯有贴心唯有虔诚。

张伯苓先生说,“我既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生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朴实,拒绝浮华,踏踏实实、安安静静、任劳任怨地去做学问;低调,拒绝盛气凌人,不张扬、不夸大、直面问题实事求是步步夯实地做学问;动力,绝非外部强加,不是“需要我”而是“我需要”,饱满热情发自肺腑以恒心爱心细心去做学问。民国教育,群星闪耀。民国先生,光彩照人。民国精神,远远流长。钱学森先生有百年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民国大先生以行动给了我们提示:专注、情怀为前提,我们才配谈学问,我们才资格做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