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当局者迷”

(2020-08-25 14:41:54)
唐玄宗时,大臣羹光上书,建议把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列为经书。唐玄宗表示同意,并诏令元澹等人办理相关事宜。但右丞相张说却表示强烈反对。为此,元澹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反驳张说,并说他“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门清”。用成语表述,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是的,元澹说的没错。我们在路灯下的棋摊旁观察一会儿,就会发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场景,决不是个别现象。况且,还有那些历历在目的、脍炙人口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精彩的历史瞬间。

有一次,“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一旁观看两人下棋。但下着下着,两人的棋局无意中被搞乱了。下棋的两个人当时就犯了“迷″,根本记不清刚才棋局的形势。但“旁观者"王粲,却凭着记忆,将刚才那盘棋完整地复了盘。棋友们目瞪口呆之余,也怀疑王粲有什么鬼把戏。于是,他们就把这盘棋局盖了起来,另外安放了一副棋局。结果,王粲又一子不差地将棋局摆了出来。

当然,不论是围棋还是象棋,都是两个人的游戏。既然两个人在博弈,那就有可能两个人都“迷",也可能其中一个人“迷”,而另一个人并不“迷”。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有个盐商叫胡兆麟,酷爱下棋。有一次,胡兆麟与名手范西屏下棋。下着下着,胡兆麟开始“迷”了起来,眼看就要落败。于是,他便声称肚子疼,申请暂时封盘。两天后,他又约范西屏继续这盘“没有下完的棋”。结果,胡兆麟转败为胜,把范西屏杀了个片甲不留。原来,“迷了局”的胡兆麟一看大事不妙,便谎称肚子疼,给自己找个缓冲的台阶。实际上,他是一路小跑,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去请教不“迷″的“旁观者"、另一位高手施定庵。经“旁观者”施定庵指点迷津,胡兆麟这才绝地重生。

由此看来,虽然“迷”是“当局者"的常态,但经常“迷”的肯定不是“当局者”中的高手,如范西屏。也可以说,“当局者”中的真正的高手,是不会“迷”的。又比如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不但是佛学一代宗师,而且还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棋僧。据说,鸠摩罗什下棋,每战必胜,从来不“迷”。他不但棋艺高深莫测,出神入化,而且每次杀完对方棋子后,他都会在棋盘上留下龙啊凤啊之类的图案。

不但如此,鸠摩罗什还把下棋与佛法融会贯通起来。他说:“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意思是说,出家人即使到了那些下围棋、玩博戏的地方去,同样可以弘法度人。接触这些游戏,虽然不是学法的正确途径,但并不影响佛家弟子们的坚定信仰。

李世民虽然没有鸠摩罗什的棋艺高,但做为“当局者”,他也同样不“迷”。不但不“迷”,他还比鸠摩罗什更胜一筹。他不但把下棋和佛法融会贯通起来,还把下棋和佛法以及治国理政融会贯通起来。他曾写了两首《五言咏棋》诗。诗中,他心领神会地引用了围棋的佛教术语“手谈”与“坐隐”,并认为这种“枰上谈兵”的游戏,不但可以怡神陶情洗涤尘俗之气,又可培养和检验治国平天下的谋略。可谓一举N得。

与李世民相比,另一位“当局者”、南朝的梁武帝,则完全是另一种“迷”法儿了。

梁武帝不但痴迷下棋,而且棋艺极高。他不但自己亲自下棋,还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多次围棋活动,为棋手们考定“段位”。同时,他还潜心钻研,亲自撰写了《围棋赋》、《棋品》、《棋评》等文学与理论著作。正是由于他的模范带头作用,我国的围棋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期。

做为围棋界的“当局者”,梁武帝一点也不“迷”;但是,做为“皇帝界”的“当局者″,他却“迷”了个一塌糊涂。最后,竟然落得个饿死皇宫的悲催下场。

如此看来,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同时也有“当局者”一个“迷”一个“清”的;有“当局者”不“迷”的,同时也有“当局者”在棋局上不“迷”,但在其他“局”上却十分“迷″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现象,那就是“当局者”并不“迷”,而“旁观者”却被“当局者”“迷”了。简单说吧,就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淝水之战,东晋的八万人马,愣是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部队。捷报传到建康的时候,谢安正在与人下棋。但谢安轻描淡写地看了一眼捷报后,便若无其事地继续下棋。别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平静地回答说:“没什么,只是小孩子们打了个胜仗而已。”于是,后人们无不夸奖谢安“镇之以安,谋之以静”的大将风度。
被“当局者迷”


三国时吴国的丞相顾雍,与别人下棋且激战正酣时,家人急三火四地跑来,偷偷地告诉他,他在外地做官的儿子死了。闻讯后,顾雍面不改色心不跳,对弈如故。这种气度恢宏、处变不惊的风采,始终留给后人们一种酷毙了帅呆了的深刻印象。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正在与人下棋时,传来了老母亲病逝的噩耗。和他下棋的人听说这一消息,马上起身,并催促阮籍赶紧回家料理后事。但阮籍却像没事人一样,坚持要把这盘棋下完。结果,双方又博弈了两个多时辰,这盘棋才告结束。直到这时,阮籍才拍拍屁股回家奔丧去了。这种名士的风采,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但实际上,做为“当局者”,无论是谢安、顾雍还是阮籍,他们都不“迷”。对此,看看他们的另一番表现,就一清二楚了:由于内心的恐惧与激动,下完棋后的谢安,连路都走不稳了,甚至连木屐上的齿子碰掉了,他都不知道。顾雍听到儿子的死讯后,虽然还在神色自若地下棋,但在棋盘底下,他却用力地用指甲掐手掌心的肉,以发泄心中的痛苦。阮籍的棋刚一下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

虽然这几位“当局者″一点也不“迷″,但通过他们故作镇定的一番骚操作,却把无数个“旁观者”“迷”了个五迷三道。于是,这些“旁观者”们便前赴后继、不厌其烦地赞扬这几位”当局者”的将军风度、文人风范和名士风采。却不知,这样的将军风度、文人风范与名士风采,正是”当局者″们用来迷惑咱们这些“旁观者”的。巧的是,咱们这些“旁观者”,总是非常配合地就被“当局者迷”了。

当然,大千世界,气象万千,“当局者”也并不仅仅都在棋局上。同理,“旁观者”也不都是棋局旁看热闹的闲汉。可无论是在棋局上还是别的什么局上,总是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时候。但仔细想想,“当局者清,旁观者迷”的时候,岂不更多?比如,有人摸准了"时局",提出了再下一千个“蛋”的主张。于是,不可胜数的“旁观者”们马上站了起来,并大声疾呼:“不,要再下一万个‘蛋′。”再想想,这样的事例,是不是不胜枚举?

汉代的王符,曾经在他的《潜夫论》中描述了一个有趣又寓意深长的现象。他说:当一只狗偶然汪汪一叫,其他许多狗听到后,也会汪汪汪地一起乱叫起来。这第一只叫的狗,也许果真看见了什么可疑的人或其他什么东西,所以会大惊小怪地叫起来。而其他那些狗,却根本什么也没有看到,只不过是跟着瞎叫唤罢了。这就叫“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实际上,许多“旁观者”,就如那些“吠声”的“百犬”,被“当局者”一迷,或听到某只狗一叫,就跟着瞎嚷嚷起来。而这样的“旁观者”,也如“吠声”的“百犬”一样,不但可恨,而且可怜。

灵隐寺的棋僧说:参禅下棋有三种境界,分别是:见棋是棋,见棋不是棋,见棋只是棋。我们可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不妨碍我们能明白这样的道理。而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以后,不管”当局者″”迷″与不“迷",我们都不会被“当局者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