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谣言四起话吴起

(2020-03-09 08:04:47)

“谣言四起话吴起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界大了什么人都有。在这大千世界之中,有一种人叫做“奇人″,比如我们熟知的鬼谷子、范蠡、诸葛亮等等。但“奇人″诸葛亮却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显然,“奇人″诸葛亮认为,曹操也是奇人,孙、吴也是奇人。这个“孙″,当然指的是兵圣孙武。而这个“吴″,说的就是本文的主角:吴起。 

吴起,是战国初期的卫国人。这家伙可不得了。他军政全能,文武通吃,无论在儒家、法家、兵家、史家那里,他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在鲁则存鲁,在魏则魏霸,在楚则楚强″,就是古人对他一生的工作业绩的概括性总结。就连一贯善于实话实说的郭沫若,都心悦诚服地赞叹:“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称的。″ 

但就是这么样的一位奇人,一生中却始终处于“谣言四起″的漩涡中。即使说“谣言四起″有点夸大其词,但围绕着他的“四起谣言″,却绝对不是谣言。 

吴起,出身于卫国一个相当凑合的小康家庭。但吴起有一个爱好,还有一个小目标。巧合的是,他的爱好和他的小目标是一回事,那就是当官,当大官。为了满足这个爱好并实现这个小目标,吴起愣是把一个小康之家挥霍成了精准扶贫对象。这下子,把他的老妈惹急眼了,难免时不时地批评他几句。有一天,妈妈又开始对他进行忆甜思苦教育了。吴起一赌气,照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咬了一口,说了一句“得不到功名,决不回家″的豪言壮语,连片云彩也不带,就离家出走,到鲁国留学去了。 

到了鲁国,他拜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门下“读博″,成了孔老师的再传弟子。通过师徒二人的努力,吴起的学业大有长进,在社会上也有了点名气。有一天,他遇上了齐国大夫田居。一番交流,田居十分喜欢吴起这个有志青年,一激动就把女儿许配给了他。于是,这个在鲁国求学的卫国人,就成了齐国的姑爷儿。 “谣言四起话吴起


吴起在曾参这儿学习了五六年,不但从来不回家看望他妈,甚至连他妈的死讯来了他也不回去奔丧。这样的行为在视孝为天道的大儒曾参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于是,曾参果断地开除了吴起的学籍。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吴起被曾参开除后,干脆弃文从武,认认真真地研究起兵法来了。有一次,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听了吴起的一堂兵法讲座课,大为赞赏,就向鲁穆公推荐吴起做将军。鲁穆公虽然录用了吴起,但只拜他为大夫,不让他做将军。 

现在,齐鲁是一家。但那时候,齐鲁不但不是一家,齐国还总欺负鲁国。这次,齐国又要来攻打鲁国了。面对缺兵少将的局面,公仪休强烈要求鲁穆公起用吴起为将军,对付齐国。但鲁穆公却忧心忡忡地说:“我也知道吴起是个将军的料。但他是齐国的姑爷儿,这能让人放心吗?″ 

没几天,有关吴起的第一起谣言便传遍大街小巷。谣言说吴起为了解除国君的疑虑从而当上大将,偷偷地把自己的媳妇儿杀了。鲁穆公闻听,就向吴起求证。吴起说,那是谣言。我媳妇儿是突然得了急病死的。 

鲁穆公关心的是吴起的媳妇儿是不是死了,并不关心她是怎么死的。不管他媳妇儿怎么死的,反正现在吴起已经不是齐国的姑爷儿了。不是齐国的姑爷儿,就可以做鲁国的大将了。 

要不说吴起真是个军事天才。头一次领兵打仗,就把强大的齐国打了个屁滚尿流。无奈之下,齐国只好向鲁国求和。吴起代表鲁国,愉快地接受了齐国的请求。 

齐国有个叫张邱的人,鬼心眼子贼拉多。他觉得,有吴起在,齐国以后再也没有机会欺负鲁国了。于是,他就提出了一条对付吴起的"反间计″,并得到了齐王的批准。 

这一天,张邱偷偷地跑到鲁国,并把一大堆金银财宝送给了吴起。吴起收了老张头的礼,便满口答应以后会保持两国长期的友好往来。但齐国的这个老张头不怎么讲究,到处宣传他给吴起送礼的事。一来二去的,这个关于吴起的第二起谣言,就传到了鲁穆公的耳朵里。这回,鲁穆公可没把谣言当谣言。他派出调查组,表示要一查到底。吴起一看鲁穆公动了真格的了,只好撒鸭子跑到魏国去了。 

由于吴起这时候已是声名远播,所以他一到魏国,就受到了魏文侯的重视。不久,又派他到抗击强秦的第一线,做西河太守。吴起改革兵制,严格训练,筑城戒备,使前线的军事局面大有改观。公元前389年,秦国出兵五十万前来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率五万名没立过军功的步卒,奋起反击,取得了著名的“阴晋大捷″。然后,他转守为攻,一口气夺取了秦国的好几座城池。至此,强大的秦国对魏国是望而生畏,再也不敢无事生非了。 

“谣言四起话吴起

魏文侯死后,魏武王继位。魏武王一继位,满耳朵眼听了不少有关吴起的谣言。尤其是相国商文,总是在魏武王面前叨咕这样的话:“吴起这样了不起的人物,怎么可能老在咱们小小的魏国待着呢?我看早晚得投奔强大的秦国去。″谣言和谎言一样,重复一千遍可能就成了真理。吴起是聪明人。他看出魏武王对他的疑忌日益加重,就故技重施,跑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素知吴起的才干,当时就拜他为相国。吴起也不负厚望,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他制定法律并公之于众,改革风气禁走后门,用四版筑城法建设都城等措施,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除此之外,他还有更狠的杀招。他取消已传三代的贵族的爵禄,停止对血缘较远的贵族的按例供给,将部分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他淘汰并裁减可有可无的官员,削减官吏的俸禄,将节约下来的经费用于国防建设。 

通过吴起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楚国的钱多了,兵强了,背不疼腿不酸,腰杆也硬了。不几年工夫,楚国南收百越,西败强秦,北面的中原诸侯个顶个心服口服。 “谣言四起话吴起


虽然吴起的改革春风吹满地,但却是以牺牲贵族官吏的现实利益为代价的。楚悼王刚死,被动了奶酪的贵族官吏们马上反攻倒算。他们包围了吴起的府邸,要把他碎尸万段。吴起一看大事不好,赶紧向王宫跑去。到了王宫,他立马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造反的人拿箭射他,由于他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所以楚悼王的尸体上肯定也躺了几枪。于是,死到临头的吴起亲自制造了有关他的第四起谣言。他大声喊道:“你们连大王的尸首也敢射,难道不怕王法吗?″ 

继位的楚肃王正想消灭这些旧贵族,而吴起临死前制造的这个谣言,正好为楚肃王提供了借口。借此机会,楚肃王大开杀戒,一口气把七十多家贵族满门抄斩。 

大作家雨果说过:“凡是地位增高的人都会遭遇到的,那便是人心的险狠与谣言的中伤。″回顾吴起"地位日益增高的″成功之路,简直就是一条与谣言共始终的奋斗史。他不但受谣言之害,也曾得谣言之益。而他自己,本身就是“谣言″的策源地。那我就奇了怪了,“地位日益增高″的人很多,为什么偏偏吴起总是谣言四起?

 被诸葛亮誉为智计“殊绝于人″的曹操,曾经这样评价吴起:“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言外之意,是说吴起虽然劣迹斑斑,但毕竟功勋卓著。这样的评价,既符合吴起的行为,也符合曹操的性格。但与老谋深算的曹操不同,曹丕就比他爹简单得多了。论起吴起来,曹丕的评价简单却又直指要害。他说:“祸夫吴起,智小谋大。″好一个″智小谋大″!奇人吴起之所以″谣言四起″,其病根似乎就深藏在这"智小谋大″四字之中。 

何谓"智小而谋大″?直白地理解,就是虽然智商不高,但却整天琢磨事。当然了,智商低不算毛病,但智商低还整天琢磨事,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整天琢磨事也不算毛病,但整天琢磨自以为是的不正经的事,那更是你的毛病了。一个智商低但还硬要整天琢磨不正经的事的人,要是不成为″谣言四起″的策源地,那才怪呢! 

荀老夫子曾经教导我们说:“流丸止于瓯叟,流言止于智者。″于是,我们很多人便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让谣言止步的“智者″。不过,我总感觉荀老夫子骗了我们。因为第一,他只教导了我们“谣言止于智者″,却没告诉我们谣言起于“什么者″。第二,“流言止于智者″这句话本身,就是“流言″。不信?那好,那才重新回顾吴起的“四起谣言″。 

第一起,吴起杀妻,肯定不是谣言,但鲁穆公认为是谣言。因为只有说吴起杀妻是谣言,他才能让吴起为他驴前马后地战斗。第二起,吴起受贿,不是谣言,鲁穆公也认为不是谣言,因为他要卸磨杀驴。第三起,吴起弃魏,明显是谣言,魏武王一开始认为是谣言,到后来又认为不是谣言,因为他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一个槽子栓不了两头驴。第四起,箭射王尸,结果是事实,动机是谣言。但楚肃王认为结果与动机都不是谣言,因为他要借坡下驴。所以说,谣言不是止于智者,更绝对不是我们这些“小智″者。是不是谣言,那要取决于当事者认为所谓的谣言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是不是谣言,咱说了不算,又有什么资格去“止″与不止呢? 

通过回顾与反思“谣言四起″的吴起的“四起谣言″,我觉得荀老夫子应该这样说:"流言止于智高势大者,起于智小谋大者。″ 

荀老夫子,失敬失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