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之洞的“漏洞”

(2018-11-07 13:25:59)

张之洞的“漏洞”

张之洞,晚清名人。27岁时,他高中进士探花,从此一路高歌猛进,做到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的高位。张之洞不但官做的大,学问也大。他精通儒学、经学、目录学,且主张“通经致用”,号称是晚清官场上学问最有声望的官员。他不但官大学问大,而且还做了许多了不起的大事。兴教育,办实业,练新军,抵外辱,都是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大事、好事。所以,人们把他看作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连日本人伊滕博文都夸奖他说:“中国办事大臣,惟张香帅一人耳!”

张之洞不但政绩突出,思想也前卫。面对“西风渐进”的思潮,他与时俱进地发表了轰动一时的大作《劝学篇》。《劝学篇》的中心思想,可以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中体西用”。“中体”,就是封建君主制与孔子儒教;“西用”,就是西方的“火器”、坚船利炮等先进武器装备与技术。他认为,只要在中国传统政体政教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那我泱泱天朝将永远立于世界不败之林。此论一出,掌声一片。从此,“完人”张之洞便更加完美无缺了。

张之洞的“漏洞”

巧合的是,早在张之洞写成《劝学篇》之前十年的1885年,日本人福泽谕吉也写了一本《劝学篇》。虽然书名完全相同,但张之洞却绝无半点抄袭之嫌。因为不但二者内容迥异,而且两相比较,“完人”张之洞马上就漏洞百出了。

比如,张之洞的《劝学篇》主张“中体西用”,日本明治政府根据福泽谕吉《劝学篇》的思想提出了“和魂洋才”,乍看起来差别不大,但细细一想却天壤之别。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维护的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和顽冥不化的儒家教条,引进的只是工农业技术而已。而福泽谕吉的“和魂洋才”,追求的则是日本精神,西洋才干。这个“洋才”,不只是工农业技术,还包括政治、法治、上层建筑等方方面面。

再比如,张之洞强调:“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矣;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矣;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矣。”而福泽谕吉则认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人生来就是一律平等、自由自在、没有上下之别的。所谓基本权利,就是人人重视其生命,维护其财产,珍视其名誉。而这些基本权利,则是完全平等的。

抛开《劝学篇》的纠缠,即使在其他方面,和福泽谕吉两相对照,张之洞照样也是漏洞百出。

对于做官,张之洞认为那是实现了他的“青云之志”。非但如此,张之洞还总结出了一套“官经”。他说:“我从政有一定之宗旨,即启沃君心,恪守臣节,力行新政,不背旧章十六字,终身持之,不敢差异也。”而福泽谕吉本是有大把机会做高官的,但他坚决不做。不但他不做,也不想让别人做。他说:“一个国家所以能够独立,那是由于国民具有独立之心。如果人人都想做官,举国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十足官气,那么国家无论如何也不能强盛。”他认为,强民,就是国民具有独立之心。而一旦人人都认为不依赖政府就没有发迹的机会,那就毫无自身独立的想法。

张之洞办学,福泽谕吉也办学。现在的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众多知名大学的前身都出自张之洞一己之功,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新式工农业所需要的人才。而有着“亚洲第一私立学府”之称的日本庆应大学,也是福泽谕吉创办的。但他的办学宗旨很简单:独立。所以,直至今日,庆应大学的校训依然是:“独立自尊,笔比剑强。”

张之洞的“漏洞”

张之洞虽然没亲自办过报,但当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张之洞给予了巨大支持。他不但为报社捐款千元,还以总督的名义要求湖北全省各州县公款订阅。可是,当《时务报》发表了关于中国应该争取民权的文章后,张之洞勃然大怒,并命人写文章予以严厉批判。湖南《湘学报》刊载了关于孔子改制和鼓吹民权思想的文章后,张之洞更是怒火中烧,下令停发报纸。福泽谕吉不一样。坚决不做官的福泽谕吉将著书、办学、办报视为自己毕生三件大事。所以,他当然要亲自办报。现在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产经新闻》的前身,就是他一手创办的。福泽谕吉强民的标准是独立,办学的宗旨是独立,办报的目的还是独立。“独立不羁,不偏不倚”,就是他的办报方针。

不可否认,做为一代能臣,张之洞的功绩是不容否认的。就连他的人品,也可以成为万世师表。他做了数十年的封疆大吏,却“家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但,能臣与贤人,却不足以掩饰他的“漏洞”。如果说,福泽谕吉换了一具杯子,并引来了西方一股甘冽的清泉,那张之洞则是打造了一副金璧辉煌的金缕玉衣,然后小心翼翼地套在了一具腐尸上。

而这,才是张之洞最大的漏洞。


张之洞的“漏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宋朝的驴
后一篇:张咏之“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