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得老糊涂

(2018-05-10 15:43:20)

难得老糊涂

周末,去野外挖了点野菜来“养生”。为发扬我们城里人讲卫生爱干净的优良传统,我把这点野菜是好一个清洗,然后放在清水中浸泡。恰巧,老娘亲前来微服私访,这盆清水中的野菜被她那双明察秋毫的眼睛逮个正着。于是,她便漫不经心地说出了四字咒语:“这样会铁。”我不解其意,也就权当这四字咒语与她平时叨叨咕咕的其他话语一样,是老糊涂的征兆与表现而已。

晚饭开始,我迫不及待地夹起那原生态的野菜就往嘴里送。嚼了一口,我便瞪大了双眼:这野菜全然没有往昔的清冽与爽脆,感觉就一个字:铁!“我的那个亲娘,你咋不早说?”“我不早就告诉你了吗?”我愕然,崩溃:老娘你学过修辞?学过化工?学过点到为止?谁能料想你一个不知所云的“铁”字,竟然如此这般地出神入化!于是,我脑海中立即噌噌噌地跳动出了诸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明珠出自老蚌中”等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警句格言,眼前浮现出一批批智慧老者的光辉形象……

有一个传说流传很久,也很广,说的是很早很早以前,人到了六十岁,家里就不再供养了,而是把他送到一个特殊的地方,等着自生自灭。有一个人实在不忍心让自己的父亲活活饿死,就把他藏了起来,偷偷地送衣送饭。这时,他们的王国遭到了敌人的威胁,国王便悬赏破敌之策。没想到,那个被偷养的老人很快就凭借他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化解了危机,得到了国王的重赏。然后,国王又发布命令,从今后一律不许弃老,而要把这些老人像国宝一样供养起来。

当然,这样的智慧老人不仅仅存在于传说中,历史上多得是,现实中也多得是;仙风道骨的多得是,街头巷尾的也多的是。比如大家尊称为大师的星云就提到过这样的智慧老者。

星云大师说:当年,山西广胜寺要重修飞虹塔。因为那时候没有塔吊什么的工程机械,所以修到第三层的时候,建筑材料就没法往上送了,工们对此也是一筹莫展。有一天,一位自称是鲁班弟子的老人来到工地,绕着塔基转了几圈。工匠们如同见到了活菩萨,纷纷向老人请教施工方法。但老人却说:“我年纪大了,已经半截入土了。所以还是请你们自己想想办法抓紧施工吧!”说完后就摇头晃脑地走了。过了半个时辰,一个工匠突然大声喊到:“我明白了!老人家说的半截入土就是个妙法。他的意思是让咱们在塔的四周把土堆高起来,这样一来,就能运送材料了。”

十六国时有个人叫贾坚,是个既有名望又有能耐的人。当时他已年奔七旬,却仍然被前燕软硬兼施地请来做了泰山太守。贾坚的能耐之一是射箭,是个百步穿杨的神箭手。但别忘了,慕容家族的箭法可是天下第一的,所以慕容家第一战神慕容恪就不服气地要当面试探一下贾坚。慕容恪牵来一头牛,并把牛栓在百步开外的地方,让贾坚来射牛。贾坚说:“我年轻的时候肯定射不中,但现在年龄大了,就不一定射不中了。”围观的人都被他这句逻辑极不严密的话整懵了,不知道啥意思,就纷纷催促他赶紧射箭。贾坚取出两支箭来,引弓射出。但只见一支擦着牛背飞过去,另一支则贴着牛腹飞过去,而且两支箭都射下一撮同样大小的牛毛来。于是,"观者咸服其妙。”

显然,星云大师提到的那位鲁班弟子和贾坚都是绝对的高人,睿智的老者。但仔细品味,总觉得他们的智慧多的是飘忽与传奇,却少了些笨拙与质朴。而实际上,笨拙与质朴的生活似乎更加具有尘世的憨态。老人们人生经历丰富,社会阅历复杂,自然多了几分智慧,这是人类的财富。但智慧到了飘忽与传奇的程度,就失了本不能失的天真。所以,老天想了个办法,见事不好就让某些老人染上老年痴呆症,这样既是对人类自身本性的救赎,又还了老者们一份天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要患上老年痴呆症,那不公平,而且对病人和家属来说也是一种痛苦。于是就有人替不患病的人开药方。唐代宗李豫的方子是“不痴不聋,不做阿姑阿翁。”而郑板桥的方子则是“难得糊涂”。但郑板桥的这个方子明显具有“欺骗性”,因为明眼人都知道,"难得糊涂”这剂汤药就是专治糊涂症的。郑板桥号召我们糊涂,但糊涂永远不会是我们的目的。糊涂的目的是自己的糊涂让别人变聪明,而不是用自己的聪明把别人弄糊涂。或者说,我们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但切不可揣着糊涂装明白。

当你老了,究竟哪种糊涂才是“难得”的,你心里最好有点数。


难得老糊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