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的“计”

公元782年,唐德宗采纳礼仪使颜真卿的建议,追封古代六十四名将,为他们设庙享奠。这六十四位名将中,就包括“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济”。1123年,宋朝廷又照猫画虎地追封了一次,并将名额增加到七十二位。这一次的名单中,还有檀道济。北宋年间有本书叫《十七史百将传》,其中还有檀道济。那么,这檀道济究竟是何许人也?
檀道济,是东晋末期及南朝宋初的名将,也是刘宋朝的开国元勋。他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靠哥哥姐姐抚养成人。东晋谢玄创建北府兵,生活无着的檀道济应征入伍,并幸运地成了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手下。他跟随刘裕,讨桓玄,平鲁山,擒桓振,镇压卢循起义,平定郭寄生作乱,战无不胜,功勋满满。从此,他从一个贫苦的孤儿,迅速成长为一名威名远扬的将领。
公元416年,刘裕率兵北伐后秦,檀道济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充当先锋官。开战后,他率军攻项城,下新蔡,取阳城、成皋,并一举攻下重镇洛阳。然后,又会同友军会师灞上,攻克长安,灭了后秦。刘裕代司马氏而自立为宋武帝后,檀道济受封为护军将军、镇北将军,镇守边疆,抵御北魏。
檀道济一生足智多谋,沉稳冷静,骁勇善战,几乎没打过败仗。之所以说“几乎”,就是说他也曾有战败的时候。但是,就是这场败仗,却成了后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战例。
公元430年,刘义隆出师北伐北魏,由檀道济总督各路军事。俗话说“南船北马”,习惯了乘船水战的刘宋部队一到了开阔的陆地平原,马上就成了以骑兵为主的北魏军切瓜砍菜的对象,很快就败下阵来。而且,不但仗打不下去了,大军粮草也即将断绝,只好撤退。这时候,檀道济军中有个小兵逃到北魏军中投降,并把宋军军中缺粮的事告诉了北魏将领。北魏将领一听,就派大军追赶,想把宋军包围并活活饿死他们。面对杀气腾腾的追赶来的北魏军,檀道济不是带着队伍脚底抹油赶紧溜,而是命令部队就地扎营。然后,他不紧不慢地领着军需官们清点军粮,士兵们有的量米,有的手里拿着竹筹统计数量。而这一切,都被偷偷躲在营外的北魏侦查兵看得一清二楚,并马上跑回去向将领汇报。北魏将领一听,吓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庆幸自己没中了檀道济的计。然后,他气急败坏地杀了那个提供假情报的降兵,带领部队迅速撤回自己的防区。而檀道济,则大摇大摆毫发无损地顺利撤退。而实际上,檀道济同样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当时他带人煞有介事地查验的那些小山似的“军粮”,原来都是沙土堆成的,只是在沙土的表面上撒点米而已,结果还真的就把北魏这帮“洋鬼子”给糊弄跑了。从此,“唱筹量沙”,就成了战争史上的美谈。
自古以来,但凡战功显赫之人都有一个后遗症,叫功高震主,檀道济也不例外。刘宋皇帝始终忌惮檀道济的声望,害怕他以自己为楷模而夺了他的帝位。终于有一天,皇帝吓得快咽气了,就把还在前线的檀道济召回京城,把他及他那同样能征惯战的儿子、副将共十一人全部杀死。临死前,他气愤又无奈地对着皇帝喊出了一句千古名言:“汝乃自毁长城也!”
中国人都知道《三十六计》,那可是咱们的国宝。虽然《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清之际,作者也待考证,但最早总结出“三十六计”的人,正是这个檀道济。但是,总结出了“三十六计”的檀道济,可以说计计精通,却唯独对最重要的一计一窍不通,那就是“阴谋诡计”。皇帝要杀他而召他进京时,连他一计也不懂的妻子都看出了端倪,让他谨慎前往。可他却自信满满,根本就不相信皇帝会杀他,结果被妻子不幸而言中。
所以说,要想在官场上混,只精通“三十六计”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不擅用阴谋诡计,那还是趁早“走为上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