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原理

文人夸自己,叫“天生我材必有用”;俗人骂别人,叫“你个没用的东西。”而有用没用之辩,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价值判断要素。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对待有用没用这个问题呢?请参考如下几条木匠原理:
木匠原理一:没用可以大用。
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有个妹夫叫裴封叔,日子过得挺滋润,在京城有好大一所房子。有个自称是木匠的进城务工人员,叫杨名潜,想租用一间裴封叔的房子住,租金的支付方式是替房东干活。裴封叔同意了。有一天,杨木匠睡的床坏了一只床腿。对此,杨木匠居然一愁莫展,嘴里叨叨咕咕地说:“哪天得请个人来修理一下。"恰巧柳宗元到妹妹家坐客,看见杨木匠这副窘态,心里就明白了:原来这杨木匠是个只说不练的假把式。
没多久,长安城的衙门正在装修。柳宗元从工地路过,发现施工现场的总指挥把各项工作流程安排得井井有条,工匠们忙而不乱,而总指挥却是若无其事,指挥若定,一派将军风采,直把个柳宗元看得是目瞪口呆。走到近前仔细一看,这个总指挥正是木匠杨名潜。柳宗元茅塞顿开:原来这个连床腿都不会修的废物点心木匠,却是一个宰相的料啊!
木匠原理二:百无一用圣人言。
有一天,齐桓公坐在床上读书,御用木匠轮扁在堂下给齐桓公制作车轮。干活干累了,轮扁凑到齐桓公面前说说话。他见齐桓公在看书,就问:“您读的是什么书呀?"齐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那您读他的书还有什么用?"齐桓公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厉声喝斥轮扁说:“我读什么书,你一个臭木匠怎么胆敢妄议呢?你赶紧把道理说清楚,否则我砍了你的头!”轮扁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木匠原理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车轮,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的车轮宽紧适度,而且如何做到这样,我心中自有分寸。但要我把如何做出这么优秀的车轮的道理说出来,我说不明白,我儿子也听不明白,所以我七十岁了还得自己做车轮。人也一样,人死了,那么他许多不能言传或言之未尽的东西也跟着死去了。既然如此,您读这些书还有什么用?"说得齐桓公无言以对。
木匠原理三:无用之用大矣。
古代有个木匠,叫石,木工技艺十分了得。有个郢人用白泥涂在自己的鼻尖上,白泥点薄得像苍蝇翅膀一般,然后他让石把这个白泥点砍去。石抡起斧子,一股风似地砍了下去。白泥点砍得一干二净,那人的鼻子却没受一点伤。成语“运斤成风”,就是打这来的。
有一天,石带着他的徒弟们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了一棵大树。这棵树树围有五丈,树高有八丈,树冠大得可以给数千头牛遮阴,树的枝桠可以单独做成船的就有10多枝。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俨然一处五A级旅游景点。但是,石却不屑一顾。徒弟们急了,就问石:“师傅,面对这个好大一棵树,您怎么无动于衷呢?"石说:“这是一棵毫无用处的散木,用它做船会沉,做棺材会腐,做器具会烂,做门窗会流污浆,做屋柱会被虫蛀。"到了晚上,大树来托梦了。大树说:“石木匠,你怎么说我没用呢?那些柤柚梨橘之类的树,是有用。但果实熟了就会被剥落,剥落就被扭折,大枝被折断,小枝被拉下。而这,全都是因为它们有用才被害得如此之惨。我是没用,但真的有用了,我能活到今天?还不早被你们砍死了?”
圣人言:“道可道,非常道。”有用没用这个问题,连相当于中级职称的六级木匠们的意见也不尽一致。那,怎么弄? 好,请看另一条木匠原理:有用没用,你自己看着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