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豢养宠物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猫啊狗的通通变成了主人们的老公、儿子或宝贝。其实,人类豢养宠物的历史由来已久,且历久不衰。这说明猫狗们本来就是咱人类的好朋友。
《尚书.旅獒篇》中说,周武王剿灭殷商后,有西方的民族给西周王室供献过獒犬,而西周王室对这种动物是十分地喜欢,所以从那时候开始,獒犬就成了王室诸侯们的宠物了。当然,狗的种类不只獒犬一种,喜欢狗的人也不只西周王氏。比如晋国国君灵公,就对狗如醉如痴。他养了许多狗,并专门给狗们盖了房子,让狗们穿着绣花的衣服,俨然是宠物业的祖师爷。狗仗人势,所以晋国的狗的地位十分高。狗可以咬人,但人不能咬狗。狗可以横行街市,可以随便食用百姓的食物。所以当时晋国的狗比现在动物园的老虎地位都高。当然,晋灵公的狗可并不都是养着玩的,也有为他驱使卖命的。晋灵公和大夫赵盾有矛盾,想方设法要除掉他。有一次灵公请赵盾吃饭,想借赵盾赴宴之际杀了他。但这一谋杀计划被赵盾识破,抽身想逃。此时,灵公的狗派上了用场。《春秋公羊传》说"灵公有周狗谓之獒"。情急之下,灵公命令这只獒犬向赵盾扑了过去。灵公的狗忠诚,赵盾的人更忠诚。一个随从立即拔出短刀迎了上去,直刺狗的咽喉,赵盾才得以逃脱。
可是,中国是礼仪之帮,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个分寸和禁忌,豢养宠物也不例外,所以很早就有了“男不养猫,女不养狗”的说法。据说汉末的时候,可能是由于天气湿热的原因,四川的男人们都喜欢脱光裸睡。有一天夜里,一个姓李的男人熟睡时,那话时软时硬,搞的上面的被子上下起伏。见此情景,他家的猫发扬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认定那话就是一只掉了毛的老鼠,扑上前去一口咬了下来。从此男人们便不再养猫了。
也是汉末的时候,山东泰山脚下有一对新婚夫妇。蜜月刚过,新郎要出去打工,怕新婚妻子寂寞,就领了一条公狗回来陪伴妻子。一年以后,男人回家,不但狗对他大吼大叫,连女人也对他不冷不热。晚上男人想和妻子缠绵,脱去女人的衣服,发现女人的肩上有被抓的血痕和生成的老茧。再三追问之下,女人只好实话实说:自你走后,这条狗每日与我同眠交欢。男人气不打一处来,第二天天一亮,就打死了那条狗。女人既念狗的旧情,又觉无脸见人,便跳崖自杀了。从此后,女人养狗便被认为是不成体统的事,并顺便流传下了“你个狗日的”这句骂人俗话。
当然,这一说法既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也没有时空的普遍性,于是女人们该养狗还养狗,男人们该养猫还养猫。正如王蒙所说:“作家养猫写猫,古已有之,于今犹烈。”
陆游,是中国留传诗词最多的诗人,也有许多不朽名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就是中学课本中选录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但我们只知其二不知其一。因为这是系列诗,上面这首是其二,而其一就是写猫的:“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外海涛翻。溪柴水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他不但写下了《得猫于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鼠几空为赋》、《嘲蓄猫》等十多首有关猫的诗,也留下了“勿生孤寂念,道伴大狸奴”,"夜深暖足有狸奴”等感人至深的诗句。

诗人爱猫,皇帝也爱猫。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是有名的“铲屎君”。嘉靖在紫禁城中养了成千上万只猫,宫中还专门设立了“猫儿屋”,而且还给这些猫封了御名。他身边有一只特别得宠的狮子猫,嘉靖给他赐名“霜白”,封号“虬龙”。“虬龙”死后,嘉靖命人将其葬于景山北坡,为它立碑,并亲自题写“虬龙墓”三字于碑上。
其实,“男不养猫,女不养狗”的真实原因,并不在于上面说到的两个传说,而在于人们用人的眼光先入为主地给猫狗们定了性。人们普遍认为,狗忠诚义气,猫阴险奸诈。男人们就应该象狗一样忠诚,而不应该像猫一样奸诈。唐朝的大奸臣李义府,被人送了一个“李猫”或“人猫”的雅号,即源于此。
李义府是唐朝奸臣的代表。他城府极深,令人难以琢磨。他生活奢侈,卖官鬻爵,诡计多端,笑里藏刀,杀人不眨眼,做事厚脸皮,不论做什么坏事永远都是气定神闲的样子。而猫在抓老鼠的时候,不管多急,走路总是悄无声息,干掉老鼠后仍然神态自若。这和李义府面慈心狠,打击对手不露声色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猫便不知不觉地替李义府背了黑锅。
相传,有一次吕洞宾化装成乞丐去一高官家要饭,门前的那条狗对他大吼大叫。而当吕洞宾亮明身份后,那条狗马上服服贴贴,摇尾乞怜。这就是俗语“狗眼看人低”的由来。其实,这句俗语还是很有学性的,因为生物学研究表明,狗看物体的高度要比物体的实际高度矮。当然这是以人的眼光为标准。"狗眼看人低”,但人类看狗也同样有高低的区别。对那些名贵品种的狗,人们视为身份的象征,财富的源泉。而对那些不入流的狗们,则被斥之为"丧家犬"、"落水狗”、"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
所以,在狗们看来,人类的眼光同样有问题。“人眼看狗低”,或许就是狗们给人类开的诊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