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启示录

标签:
教育历史美食时评文化 |
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经典上的说法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考虑到这种结论出自古代,而中国古代历来是小农经济,因此可以断定,上述结论主要是指农村的富裕阶层即地主而言的。虽然中国人斗了许多年的地主,但学术界却认为,中国古代虽然是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结构,但并未产生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概括各家之言,大概有以下理由:
二,土地是中国传统农民唯一的依靠,一旦失去土地,农民就变成了流民,"揭竿而起"的为土地而斗争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摧残了试图建立起来的地主经济。
三,中国的土地,特别是北宋以后,是可以买卖的,能买卖的东西是无法大规模长期保有的。这和西欧的封建庄园制度形成鲜明对照。
以上结论是不是造成中国没有形成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的原因,暂且不去管它,所列举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事实又逼着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眼下的问题,或许也是一种启示:
一,我国现行的农业政策不是抑制土地集中,而是相反。但问题是无论国家还是经营主体本身,并没有搞清楚经营的规模模型。而这个问题可决不是究竟该种多少地这么简单。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是可以买卖的,而我国现行政策是耕地只能流转,不能买卖,物权关系极不明晰。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空前绝后,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土地可以买卖。而这个问题可不是玩玩流转还是租赁这种文字游戏这么简单
。
四,中国人讲究多子多福,也实行平分家产。现在农村劳动力匮乏的问题十分突出,并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劳动力供给。而这个问题决不是生一胎还是生两胎这么简单。
前一篇:“干”,还是“干”?
后一篇:冯道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