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的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2016-11-17 20:55:07)
李渠小学课题组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多读才能加深理解。的确,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及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感的培养是其中之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阅读实践──朗读感悟。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看,中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朗读能够更好地刺激他们的语言直觉,所以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 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三、课题的界定与内容
“朗读”是指运用普通话,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的读书活动,是阅读、思维、想象、口诵能力的综合体现。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2.研究朗读能力对小学语文高效学习的影响。
3.研究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方式和方法。
4.研究以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挖掘学生的朗读兴趣。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抓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性,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力求达到大纲中提出的要求。
4.语文知识面有一定程度的拓展,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朗读说话练习,促进朗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
以教育行动法与案例研究法为主,辅助以测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经过调查分析,我拟定了这样的朗读训练策略:
⑴语文课堂教学中需注意的就是尽量鼓励每个学生起来朗读,锻炼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
⑶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指导时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关键是让学生多朗读。
⑷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出发,提高学生朗读的自觉性,经常布置家庭朗读任务,并且分层次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让学生每读一遍都达到一个层次。同时加强家校联系,通过老师、家长、同学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七、课题的初步成效
1.营造了师生读书氛围,养成读书习惯。
2.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实现了阅读资源共享。
3.课内课外有效链接,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
5.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
八、存在问题及展望
1.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仍有少数教师图省事,只顾眼前利益,满足于繁琐的分析,怀疑学生能在读中感悟,“一言堂”课型舍不得丢弃。
2.班级授课制对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带来禁锢,班级人多,学生的个别差异大,对学生个性化朗读展示在时间上有一定限制,教师对学生个别技巧指导也带来一定的环境制约。
3.从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势必会影响到老师的研究积极性和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积极性。 这些因素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了管理难度。
5.学校地处农村,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家庭条件和周边语言环境,对课题的开展产生了一些干扰,影响了实验效果。学生阅读量跟不上,特别是家校之间的配合上不如城市学校的学生,学校训练和家庭配合不协调,训练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使得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局限性。
九、可预期成果
2.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3.进行后期调查问卷,验证实践,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撰写分析总结报告。
4.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5.学生的语感明显提升,喜欢朗读,乐于展示。
6.进行多样的现场朗读能力展示(如故事会、诵读等)。
7.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功能。
8.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